- 相關推薦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1
毫無疑問,這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本無論你話多大精力都值得讀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M斯科特派克,美國著名作家、醫學博士、心理醫療大師,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
這本書圍繞著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展開的:
人生錯綜復雜。
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痛苦中成長
每個人都必須經過成長才能變得成熟。成長之路是充滿堅信,它不是一條平坦的陽關道,而是荒漠沙漠里的一條小徑,遍布荊棘、仙人掌和礫石。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一些勇士正在前行,他們將超越自我,邁向新的天地。
這一部分作者闡述的其中的觀點:成長不僅要學會承受痛苦,還要學會寬恕。從本質上講,寬容是一種非常自私的行為,因為它最大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治療自己內心的創傷,因此,寬容的第一收益者是寬容者自己,而不是寬容的對象。
第二部分——心靈探索
這一部分是關于自愛與愛。
如果我們活著,卻不知道愛自己,就如同把自己放逐到一間孤獨的、被剝奪了愛的囚室。不幸的是,許多人都對自己很苛刻,都不肯赦免自己,哪怕是假釋。
而愛不是依賴,也不是自我犧牲。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書上是這么說的:愛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愛者與被愛著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第三部分——尋找自己的歸宿
人生是有限的,我們所有人都會走向死亡。作為成長最重要的一步,我們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我們都將銹蝕,變成廢鐵、灰燼。
但是,生命并不會因為死亡而變得全無意義的。因為你與神秘的死亡進行斗爭時,你將發現生命的意義。
從這本書上,我明白:每個人都必須走自己的'路。生活中沒有自助手冊,沒有公式,沒有現成的答案。某個人的正確之路,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生活之路不是有瀝青鋪就的陽關道,它沒有通明的燈火,更沒有路標,它是荒漠中一條坎坷的小徑。我們必須從中尋找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2
這幾本書被封存了近一年,書頁有些濕潤了。但還是沒有失去嶄新的封面,也沒有一點翻動的痕跡。
在這個新年,偶翻出這套書來,共四本,看看有點多,也沒想能看完。不知不覺翻動中,卻就這樣看完了。我想主要原因就是這書值得一看。
第一本是心智成熟的旅程。看著里面的內容,我被吸引了,工作了近一年,心理難免有些趨向,而這書,直指心靈深處,剖析人性。人生苦難無邊,而我們應該去承受這些痛苦,逃避痛苦,逃避問題,都將是心理曲化,只有面對痛苦,面對問題,才是一個人心智成熟的正確旅程。然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沒有面對,導致這是一個少有人走的路。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生本是痛苦的旅程,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構成的人生,才能正視,才能解決,才能享受。文中講的規矩,并不是簡單的條條框框,而是一種人生尺度。先苦后甜,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是心理真諦。
第二本勇敢的.面對謊言。從案例告知我們面對心理最深的脆弱,直擊內心的謊言,我們能否勇敢面對。到這,必經的前提,那是一條愛之路,一條所有心靈末端的真實感知。在第一本后部分探究的就是愛。它讓我們深刻領會內心的心智旅程,而不是簡單的嘴角語言。誰不說謊?誰能拆穿自己的謊言?讀過這本,你將明白怎樣去面對自己的謊言,而不是一個又一個的不停編制,成就謊言的一生,導致心理陰影,影響自己,家人,孩子。
進入與心靈對話,講述的各個我們所害怕的一些性格,憤怒,害怕,責備一系列多數人明明不停表現卻還毅然否決的心境。在這第三本書,讓我們暢享心靈的不愿意。
很快書的完結本是一幅心靈地圖,就像你所見的地圖那樣,有農村的乏味平淡,落后,貧瘠,同樣有城市的繁華美麗,先進,富有。高低不平的山脈,就是那時強時弱的心脈,一望無垠的水簾,就是那心靈開闊的視界。只要認真面對心靈,認知這復雜錯綜的人生,哪里都一樣美麗。
看完這套書,我曾一度萎靡的心靈,找到了出口,流淌著勇氣,夢想,拼搏的力量。感謝這位外國心理學家的奉獻,感謝這個心智成熟的旅程,盡管在書中我是已經認真走完,而真正的,才剛剛開始。
最后,我總結了這本書的。精髓,就兩個字,面對。你狠狠的面對,就是給人生苦痛的致命一擊,而你收獲的將是心靈的真正成長。也許這是所有心理學的前提,其源泉是愛。
關上這書,想起這是大三那年買的,至今才看,難免有些許遺憾,而至今能看到,又頓生一種慰藉。好書難得,好的人生,就是勇敢面對一切苦痛,問題。得到的并不是失敗或成功,而是心智的成長。與放棄絕緣。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3
開卷有益,《少有人走的路》是一套系列書籍,出自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這本書不僅僅只是講述心理方面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鼓勵我們獨立思考,敢于向生命挑戰的勇氣。最尤為可貴的是作者就像一位真摯真誠的莫逆之交,長者,智者。突破年齡,國籍,時間的界限,平和的坐在你面前和你交談,擁抱。他并不想和你談多高深的大道理,他只是還原事物的本質,返璞回真。他由衷的希望你正視現實,發自內心的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勇往直前。
書分了三大塊,自律、愛、信仰,這本身就是心智成熟的路,此次讀這本書,自律是比較淺顯可以理解和深度意會的,至于愛和信仰,大約是,筆者閱歷尚淺和年紀未達,對它們的感悟還不到火候。
開篇說,人生就是苦難重重的,自律是解決人生一切問題的關鍵。如果有某些方面的問題沒能解決,就是因為某些方面不夠自律。
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主要的方法。
自律是心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父母的心智不成熟,就會導致孩子的問題,認為一切都是自己責任的神經官能癥,和無條件甩鍋的人格失調癥,都是心理疾病,也是大部分人都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何客觀判斷自己的責任,辨別哪些是自己的責任哪些不是自己的責任是至關重要的。
自律四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終于事實,保持平衡。“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承擔責任”: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忠于事實”:達到健康的生活與心智的成熟,杜絕虛假,對事實了解越少,思維越混亂。越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更得心應手。
“保持平衡”:修煉我們的情商:靈活的情緒系統與情緒反饋系統。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沖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做微妙的平衡,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一個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有時候必須要進行較大規模的放棄,放棄“過去的自我”,放棄之后得到新生。
此后兩塊內容:愛,信仰。筆者簡單的認為,他是作者對自律的眼神和補充。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愛是神奇的產物,因為有愛的動力,我們就會約束自己,去判斷去選擇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去思考利與弊,因為有愛,才能把親情,友情,愛情緊緊聯結在一起。
懶惰是愛的對立面。懶惰就是原地不動,無任何行動的停滯狀態,本身是負面的能量外,也是不愛自己,不愛他人,不愛生活的表現,因此把它放在愛的對立面是正解,也是最好的警示,提醒我們不要懶惰,要用心的去愛,要積極行動起來。
至于,信仰,筆者沒有更新到“最新的心靈地圖”,簡單的將信仰認為是: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于信仰的范疇。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是我們信仰的培植者,他們的影響不僅在于話語,更在于他們處事的方式。
【《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少有人走的路》心得體會04-30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10-24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書筆記05-03
讀書筆記之《少有人走的路》07-14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400字07-30
《少有人走的路》1000字讀書筆記09-28
走自己的路,還是走別人的路? -資料08-07
漫步少岷路作文05-07
走自己的路08-23
腳下的路走難走的說說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