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標 新理念 新收獲-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新課標 新理念 新收獲----學習《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實驗二小 楊玲利
生物在春晨中醒來,展示著生命的可貴、誘人;春晨點染心中的希望,激發著人生學習的熱情。三月十二日,市教研室秦院長組織我們在我校五樓學術報告廳集體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我就此談談我個人的一點收獲。
一、正確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是一位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學策略不在是怎樣講清楚了,而是怎樣創設問題情境,怎樣把現實生活中蘊含的大量數學信息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歸納、類比、推理、合理猜測、尋求證據、做出證明、舉出反例,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小組討論,鼓勵不同的見解等等。那么,學生在數學課上得到的就不僅僅是知識,對學習材料的興趣使得他們樂于參與到探索中去,從而有了親身體驗知識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經歷。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進一步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把原來的“兩能”變成了“四能”。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智慧,調動學生的身心進入活動狀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通過活躍的課堂教學形式,兒童不僅能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課學習中去了,而且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也得到訓練與培養。
三、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實施個性化學習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首先是讓孩子們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從而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我想第一個要做到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勇于探索的強大的驅動力。
只有個性化的學習,才能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要做的就是讓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對數學理解方式的差異,教師都應該鼓勵,而不是采用一個模式,企圖讓所有的學生都按同一個模式去理解。在教學中不追求思維的“統一化”和“最佳化”,而應當致力于“多樣化”“合理化”,使學生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個性化發展成為可能。根據小學生愛新奇,好勝的心理特征,結合數學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親自經歷探索知識過程,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他們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感、成功感,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總之,數學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價值。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