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大國工匠事跡1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跡吧,事跡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國工匠事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國工匠事跡1
在這樣一個有著濃厚“航空報國”氛圍的環境里,秦世俊最喜歡聽爸爸講哈飛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樣,長大以后造飛機。”這個念頭像一粒種子,播種在了秦世俊幼小的心頭。19歲那年,心懷航空夢想的秦世俊從哈飛技校模具鉗工專業畢業,被安排到哈飛數控銑工崗位。
作為一名技校畢業生,秦世俊的起點并不高。初進公司,學習鉗工專業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數控工段。數控是個新興專業,毫無基礎的他只能幫師傅打下手,干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數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專業,我現在完全沒有用武之地,我來哈飛是為了造飛機,不是干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面對現實,秦世俊開始動搖了。他的抱怨傳到了同在一個車間當工長的父親那里。“不要怕改專業,眼前的困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工作的態度,不會就要學。數控技術是新領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新時期產業工人必須掌握的本事。”父親的話語很嚴厲,但卻點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親的教誨讓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個樣來……”他在心里暗暗發誓,他先從普通銑床練起,在實踐中細心體會銑削加工的要領。熟練后,他轉戰數控機床,從零件裝夾、機床操作等基礎知識開始學起。
為了盡快練好自己的技能,秦世俊總是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后繼續留在單位,向夜班師傅學習。日復一日的苦學是對身心的雙重挑戰,知難不言退,受挫不服輸的性格讓秦世俊度過了那段苦樂相伴的日子。慢慢地,他喜歡上了數控加工,迷上了這項奇妙強大的技術,機床成了他最親密的伙伴。
秦世俊在和同事們討論問題(央廣網發黑龍江省總工會供圖)
技術逐漸熟練后,秦世俊對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他接到了一個零件加工任務,因為數模和鍛造的外形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用編程加工,多年來只能采取手動加工,秦世俊心想這個活兒批量大,每次加工都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而且質量還不穩定,他決定自己琢磨編程方法。去機床采集點位,匯編程序,反復試驗,秦世俊得出了他“自創”的加工方案。經過數字化吻合,大家驚奇地發現他研究的加工方案比以往的加工效率提高了8倍,零件的一次交檢合格率更是達到了百分之百。
入職不滿一年,秦世俊就在哈爾濱市數控工人技術比武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晉升為高級工。
大國工匠事跡2
20xx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各國元首都收到了來自中國的國禮。這個中國的國禮被命名為和美,是放在金盤子里的顏色明亮的白絲巾。這條白絲巾特別是誰也抓不住。因為這條絲巾來自有近三千年歷史的鍛煉技術。
傳統的錘子雕刻作品大多是銅器,金銀器上的錘子雕刻很少,被命名為和美的國禮,設計要求是非常美麗的銀器錘子雕刻。更加困難的是,作品所需的紋理不是規范的幾何圖形,而是要求呈現紡織品自然柔軟的垂下狀態,表現紡織品的自然皺紋,在寬度只有0.1毫米的皺紋中也要刻上圖案,表現紡織品隨著光線的`移動而產生的明暗變化如何把只有0.6毫米的銀片變成這個國禮?錘子使用的主要工具叫做錘子。古代的錘子工匠可以用錘子在金屬器具上刻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在上世紀80年代建成的老現場,中國技術美術集團錘擊師孟劍峰已經敲擊了23年錘擊,作為行業名人,他被命令制作這個國禮。工果你想做好工作,你必須首先利用它的工具。一個獨特的錘子雕刻作品需要設計和創造最合適的錘子。孟劍峰從古代錘子觸摸前輩的智慧,從古代法律探索啟示路徑。8天后,孟劍鋒終于制作了絲巾圖案最難的錘子。
其次,實際面臨的錘子對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比蛋殼厚一點頭發。根據設計圖案,在這片薄銀片上挖出細微的經緯線,交錯成細致的紡織紋理。在錘子的過程中,如果用力稍微多一點,把銀片敲透的話,整個作品就會放棄工作廢棄。這就是傳中不能出現百萬分之一的錯誤。但是孟劍峰做的,國禮的作品終于完成了,在金色的盤子里,白色柔軟的絲巾自然重疊,收到禮物的人想拿那條絲巾。現在這個錘子的國禮已經成為行業技術傳說。
大國工匠事跡3
xx是個80后,但手里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級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20xx年度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xx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xx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xx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成的作業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后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xx,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著于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大國工匠事跡4
有這樣一個崗位,要為火箭發動機里危險的火藥做整形。在這個危險崗位上,堅持三十年不失誤不出次品,需要怎樣的力量和勇氣。今天的時代先鋒,我們來認識這樣一位天天和火藥打交道的人:徐立平。
這是我國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是未來中國運載火箭的心臟。而要保證飛行精度,一道特殊的工藝必不可少。
固體發動機里裝滿了橡膠一樣的燃料,徐立平的工作就是用刀具為燃料整形。
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但更大的挑戰來自于燃料的.危險性。幾克的燃料就能劇烈燃燒,而徐立平卻要近距離地為幾百公斤的燃料整形。
89年,一臺重點型號發動機出現內部缺陷。為徹查原因,廠里決定成立突擊隊,把燃料全部挖出來。這需要徐立平進入發動機內部工作。
就這樣,徐立平和同事們挖出了幾百公斤的燃料,研制工作如期完成。這樣的驚險時刻,徐立平經歷過不止一次。三十年來,他參加制造的載人火箭逃逸塔一次次守護著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而閱兵式中許多導彈武器,也裝備著徐立平親手修整過的發動機。
大國工匠事跡5
劉更生教授是研究中醫文獻的,近十多年卻業余玩起了磚刻,他戲稱自己為“磚家”,他的玩法在國內可謂獨樹一幟。
到了劉更生的工作室,就是到了一座磚刻的文化宮。磚刻的表現形式包括真草隸篆、陰文陽文,內容又多涉岐黃,出自中醫典籍。一見面,劉老師就在兩面磚架墻中間,給我們介紹他最為心儀的幾塊磚刻作品。“二至丸”是他的中藥方名系列作品之一,篆書,刻在半塊青磚上,構圖取太極之意,陰陽合一,畫面古樸而生動,又合于這一藥方“冬夏二至”的內涵。“知道”二字大氣典雅,刻在一塊紅磚上,對書法頗有研究的蘇斌先生一眼看出,兩字取自泰山經石峪石刻。劉更生連稱“慧眼”,說這兩個字確實是他從經石峪石刻拓片上摹來的。
在磚刻作品“一千磚頭富翁”前,劉更生大笑自嘲:“這方磚完全摹自齊白石先生的一方印‘三百石印富翁’,哈哈,我比白石翁還富有!”至于“一千磚頭”的來歷,劉更生卻按下不表,給我們賣了個關子。隸書磚刻“三耕堂”,是劉更生去年虛歲六十時,用于總結和自勉的一件作品。他說,總結自己這些年的工作生活經歷,可概括為“三耕”:一是一輩子當老師,賣嘴皮子,可謂“舌耕”;二是專業為中醫文獻,搞中醫古籍整理,早年沒有電腦,天天爬格子,是謂“筆耕”;最近十余年,喜歡上玩磚刻,就是“刀耕”了。加起來湊成“三耕”,他就成了“三耕堂主人”。
一名大學教授為何喜歡上了磚刻,劉更生給我們談起“一千塊磚頭”的緣起。20xx年,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千佛山校區遷往新校區長清校區。老校區有一座文獻樓面臨拆遷,此樓建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比山東中醫藥大學(原山東中醫學院)建院還早。從大學時代起,劉更生在這座樓上學習工作了30年,建立了很厚的.感情。20xx年,當得到這座樓要拆掉的消息,劉更生實在不舍,就想留下一些磚作紀念。一座歷經半個多世紀老樓,在鏟車轟鳴聲中很快被夷為平地。同事郭棟得知他的想法,從工地的民工手里“搶救”了上千塊紅磚頭,雇了一輛農用三輪車幫他拉到了長清校區的家里。劉更生激動不已,就將這上千塊磚頭存放在自家儲藏室。這些廢磚頭以每塊五毛錢買來,劉更生為此付了七百元錢。
望著散作一堆,回歸原初狀態的“文獻樓”,劉更生忽一日萌生了一個念頭。他從小喜歡篆刻,想用刻刀讓這堆磚頭重獲生命。當他拿起刻刀在磚頭上試了試,不覺心頭一震,這磚頭質地密實均勻,竟然是很好的鐫刻材料。從此,一塊塊廢磚在劉更生的刻刀下活起來,鐫刻的內容圍繞《黃帝內經》和傳統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變,每一塊磚刻都匠心獨運,力求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不知不覺,劉更生已堅持磚刻十余年,磚刻作品已完成300多件,開辟了獨具風格的藝術門類。劉更生的磚刻作品做成的拓片,成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對外開展文化交流的靚麗名片,他的名氣也逐漸大了起來。
本來,劉更生的磚刻材料限于那一千塊紅磚,隨著名聲大了,一些朋友主動為他搜集古磚。這搜磚、贈磚的背后,又有一串可資紀念的故事。
大國工匠事跡6
師傅帶徒弟,是從事技術工種長久以來的慣有模式。劉湘賓告訴記者,回顧自己近40年的奮斗歷程,他首先要感謝的是自己的師傅。
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國家勞動部提出了學習蘇聯勞動后備制度,并設置技工學校要貫徹教學為主的原則,培養既有文化技術理論,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據劉湘賓介紹,他的師傅是我國第一屆技校生,曾遠赴蘇聯學習技術。
拜師入門少不了考核。“見的第一面,師傅就問我,你這當兵的回來會干啥?我說我啥也不會,接著他就給我出了幾道題,讓我解。”劉湘賓回憶,師傅出的是三角函數的六個公式,要用勾股定理來解題。
“我高中雖然沒上完,但這些東西,對我來講還是挺簡單,在部隊待的三年,我也沒放棄文化課的學習,解個方程,再反推出來進行驗證,結果數字都合適,我心里就感覺特別激動。”師傅一看,題解得不錯,就讓劉湘賓跟著他學。
銑工是機械加工里最難的工種之一,它要求對數學、物理等學科知識有很好的掌握。因為以前沒有數控機床,都是手動機床,所以對手工計算要求極高,空間尺寸的測量也要精確到分。
劉湘賓說,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還有點保守,尤其是在傳授“絕活兒”的時候,信不過的'人是不會傳的。做航天產品的一些關鍵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鎖著門做。活兒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師傅又會讓他把工裝夾具都拆了。
“現在可不一樣了,我當師傅,帶了三十多個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給他們。” 劉湘賓告訴新京報記者,你所做的每個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沒有99.9%的產品,所有產品的標準必須是100%的。這也是師傅給他的教誨。
大國工匠事跡7
xx:熱處理技術專家,公司勞動模范,在他身上,閃耀著“新時代勞模精神”的光芒。
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技術水平
合理的熱處理工藝離不開大量的試驗分析和反復驗證。為了提高產品熱處理性能,公司采購了全新的先進設備。新設備投入使用后,xx積極扎根現場,閱讀近700頁的全英文說明書,一一吃透了新設備結構、加工參數及操作規范,同時利用工作之余對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整理細化,用于指導技術人員編程和一線職工操作。截止目前,該設備已儲存80余個工藝程序,凝結了近350次的`工藝試驗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艱難”是xx的標簽。“xx一流的技術源于他的決心和對事業的熱愛與忠誠,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熱處理二線班長劉銀波說。
艱苦奮斗,持續突破技術瓶頸
作為熱表處理中心“鑄心”新長征黨員突擊隊隊長,xx始終保持迎難而上的優良作風,近兩年來,他先后主持、參與攻關項目數十項,保障了公司科研產品的順利交付。“有xx在,任何問題都能被解決,我們很放心。”變速箱公司線切割老師傅王凌說。
xx銳意進取,創新改善,堅持跟蹤關鍵產品的生產過程。在生產現場,經常會發現他與操作者不斷交流討論,優化工裝夾具和工藝規程,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產品質量。“xx的創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與安全。”楊沅武師傅這樣稱贊xx。
淡泊名利,奉獻航空強國事業
沒有豪言壯語,xx身上永遠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堅定。十八年來,他披荊斬棘、艱苦奮斗,不言苦、不言累,將自己的全部青春熱血傾灑于祖國的航發事業,多少次的咬牙負重前行,都是為了航空發動機的轟鳴聲響徹云霄。矢志航發,樸實無華,這就是公司勞模xx的真實寫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堅守,向我們詮釋了中傳人動力強軍、科技報國,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勞模風采!
大國工匠事跡8
師傅帶徒弟是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常見模式。小劉賓告訴記者,回顧自己近40年的奮斗歷程,首先要感謝自己的師傅。
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提出了學習蘇聯勞動儲備制度,并設立了技術學校,貫徹教學原則,培養既有文化技術理論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據小劉賓說,他的主人是中國第一個技術學校的`學生,他去蘇聯學習技術。
考核是拜師入門不可或缺的。“第一次見面,師傅問我,你當兵回來會怎么辦?我說我什么都做不了,然后他給了我幾個問題讓我解決。”小劉賓回憶說,師傅給出了六個三角函數公式,要用勾股定理來解決問題。
“雖然我沒有完成高中,但這些事情對我來說仍然很簡單。在軍隊呆了三年后,我沒有放棄對文化課程的。學習,解決了一個方程,然后推出去驗證。結果,數字是合適的,我感到非常興奮。”主人看到,問題解決得很好,讓劉向賓跟著他學習。
銑床是機械加工中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它需要很好地掌握數學、物理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因為以前沒有數控機床,都是手動機床,所以手動計算要求很高,空間尺寸的測量也應該準確。
小劉斌說,第一批技術人員,思想有點保守,尤其是在教“獨特技能”時,不能相信的人不會傳播。一些航天產品的關鍵部件,通常白天不做,晚上鎖門。工作完成后,第二天黎明,主人會讓他拆除所有的工具和夾具。
“現在不一樣了。我當師傅,帶了30多個徒弟。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所有的技能都教給他們。”小劉賓告訴《新京報》,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上天堂,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沒有99.9%的產品,所有產品的標準都必須是100%。這也是師傅給他的教導。
大國工匠事跡9
按常規,預報不能太出挑,一般不突破歷史氣候極值。而且此時,威馬遜的環流已經開始受到海南島地形影響。那么,判定威馬遜強度到頂,給一個超強臺風的強度,然后緩慢減弱至強臺風強度登陸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海南東部近海海溫30-31度,南亞高壓難得地打開了一個缺口,令臺風獲得了7月南海罕有的極向流出--這又是臺風繼續增強的征兆。這樣一來,給威馬遜一個破紀錄的強度,17級登陸海南也是可以的。兩種看似相反的預報,首席預報員都有充分的理由;給出一個保守的預報,對首席預報員來說風險更小。
在這關鍵時刻,許映龍給出了他的`選擇。7月18日上午,他首先打破盛夏南海北部的常規,給出了920百帕,17級(60米/秒)的強度;7月18日下午1點20分前后,威馬遜在七洲列島留下了驚人的、貌似出錯了的實測數據,許映龍沒有簡單剔除這些數據,而是在不足半小時的緊急分析后,給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強數據:910百帕,17級(60米/秒)。一個多小時后,威馬遜即登陸海南文昌,成為1949年以來在我國登陸的最強臺風。海南、廣東、廣西狂風暴雨空前,有1100萬人受災。在當地全力以赴的防御之下,威馬遜的損失和傷亡被降到了最低,和以前歷次超強臺風相比是斷層式的下降。在這其中,許映龍的關鍵性定強和預報無疑起了很大作用。
事后,中氣愛團隊討論了很多次威馬遜,解決了絕大多數疑點。但七洲列島有一個899.2百帕的氣壓,非常極端且奇特,在這個氣壓出現前后,七洲列島1分鐘降壓9.1百帕,遠遠超出想象,我們始終不能確定其可信性。為此,我們請教了多位專家,但并未獲得充分的解釋。20xx年,我們聯系到了許映龍老師,并且派北京的三位成員去中央氣象臺拜訪。當時中氣愛成員中學氣象的還不多,北京的三位成員都只是業余臺風迷,不是氣象或氣象相關專業(一位北外經濟相關,一位北大數學,一位清華精儀),我們擔心許老師會以官方辭令應付一下了事,所以還精心準備了各種問題,盡量讓許老師能多講點。
大國工匠事跡10
身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淮海工業集團量具鉗工、中國兵器首席技師、“三晉工匠”的周建民,從業39年來共完成1.6萬余套專用量具,沒有出現一次質量問題。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機器設備,全憑眼看、耳聽和手感,就能使量具達到微米級精度。而今,他的任務就是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
“帶徒弟是一個技術分享的過程,是快樂的。教徒弟能夠促使師傅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師傅的成功。”多年來,在該集團工會組織開展的師帶徒活動中,周建民總是毫無保留地手把手教徒弟,憑借特殊的.帶徒體系,成為大家爭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組、不同工種的職工紛紛想要拜他為師。
嚴要求、敢放手。在帶徒弟的過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嚴格。量具是產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組生產的專用量規,大多用來檢測軍工零件是否符合標準,所以對量規的精度要求極高。“量規的精度最高可達頭發絲的六十分之一,比繡花還細。”周建民說,雖然對徒弟要求嚴格,但也要讓他們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論知識后,會讓每一個“新手小白”盡快上手實踐,大膽嘗試。
一人一冊一方案。周建民會根據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問題,因人而異,制訂出適合其實際的目標,并將自己多年來歸納、總結出的“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生產中的絕技絕活、先進操作法編寫成冊發給每一個徒弟,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少走彎路,快速成長為公司生產的骨干力量。
20xx年,周建民的徒弟劉希以優異的成績入選第六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山西集訓隊,但高強度的訓練讓他有點吃不消,想要放棄集訓。周建民看出了劉希的心思,說了一句讓劉希至今難忘的話:“天道酬勤。”師傅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劉希。最終,在此次大賽中他取得個人第五名的成績,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大國工匠事跡11
作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小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創新,成為了一身絕技的焊接行業領軍人。由小艾牽頭成立的湘鋼焊接試驗室于20xx年通過了計量資質CMA認證;20xx年被湖南省總工會命名為“湖南勞模示范創新工作室”;20xx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0xx年批準成為“焊接工藝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小艾帶領他的`團隊參與了“貫流式”新型高爐紫銅風口焊接等國內多項“大國重器”與“超級工程”,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軍工等行業攻克各種焊接技術難關數百項。一把焊槍,征戰四方,這抹奪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國制造的崛起之路。
“小艾榮膺‘大國工匠’稱號,必將在全省掀起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爭當工匠人才的熱潮。用先進典型引導廣大職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省總工會勞動經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省總工會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著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舉辦了“大國工匠·湖湘論壇”暨“20xx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實施了“百千萬”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個縣級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xx年開展技能培訓16萬余人次,通過培訓使5.3萬名職工提升技能等級;已建立省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116個,市級689個,縣區級1081個,全年開展創新課題或技術攻關2549項,轉化創新成果1518項,獲得專利數1174項,取得經濟效益9億余元,開展技術培訓3300余場,培訓11萬余人次。一個個模范人物走上前臺,成為全省職工和企業學習的典范,引領著全省職工積極投身建設新代化新湖南。
大國工匠事跡12
看《大國工匠》,我們被工匠們的勞動精神,堅持不切的精神所折服。一系列故事使我們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技術的寶貴。
該紀錄片講述了方文墨幾位在不一樣崗位中的勞動者,靠著自我過硬的技術,堅持不懈的努力,突破了一個有一個奇跡,從一個平凡的'崗位追求著職業技能的完美,最終脫穎而出,貢獻社會的故事。
《大國工匠》推崇“匠人精神”宣傳技術技能,成就出彩人生,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升中國制造業服務業水平有很大好處。
我在收看這系列的節目時,發現他們的文化程度不一樣,年齡有別,但擁有一個共同的發光點,熱愛本職,敬業奉獻。堅持不懈,他們醫術精湛。他們其中有人能用手檢測堪比_光般準確。它們所以能夠匠心筑夢,憑的是傳承和鉆研靠的是專注與磨練。
大國工匠事跡13
臨清是明清時期出產貢磚的地方,劉更生曾專程去臨清古城區和舊窯址搜集古磚,但終無所獲。孰料機會卻找上門來,與臨清相鄰的茌平縣有幾位中醫界朋友,因當地籌建金元時期的歷史名醫成無己的紀念館,找到劉更生求教文獻典籍相關事宜。他得知劉更生正在搜集臨清貢磚,很快給他送來六塊“仿古建筑專用磚”,范本正是臨清貢磚大青磚。作為友情回報,劉更生專門用一塊大磚刻了篆書作品“至人無己”,贈送給成無己紀念館。
前不久,劉更生教授的研究生小張,去齊河考察民國時期山東名醫郝鳳章的故居。在老宅的墻底下,撿到一片有些殘缺的青瓦,讓劉更生一直愛不釋手。他說,郝鳳章是民國時期山東中醫界的著名人物,興辦了私立山東國醫專科學校,享譽全國。我省的骨傷科名醫梁鐵民、針灸名醫杜德五都是他的學生。民國時期,南京政府提出了臭名昭著的.“廢止中醫案”,引起了當時中醫界的強烈反對。當時全國中醫界推選了六名代表,到南京抗議請愿,經過多舉措抗辯,終于使此案未獲實施。郝鳳章就是當時的六名代表之一。這塊郝鳳章老宅的青瓦,何其厚重呀!剛過完春節,劉更生就來到工作室,在這塊青瓦上刻下篆書“道在瓦壁”。這四字出自《莊子·知北游》,揭示了大道無所不在、常處低微的深遠意義。
大國工匠事跡14
張冬偉是個80后,但手里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裝二部圍護系統車間電焊二組班組長、高級技師,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20xx年度中央企業職業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xx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練自己的心性,培養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張冬偉特別注意經驗的積累總結,國內沒有現成的作業標準,他就不斷摸索完善各類焊接工藝,先后參與編寫了多部作業指導書,為提高LNG船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張冬偉,是中國廣大“造船工匠”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火紅的青春譜寫了一曲執著于國家海洋裝備建設的奉獻之歌。
大國工匠事跡15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年輕就該有夢想與堅守。青春應該屬于夢想,因為夢不斷地去追求去奮斗的青春才是最美麗的。夢想人人都可以擁有,而能夠一路堅持下來的人卻很少。我們在追夢的過程中會遇到迷惘與挫折,這屬于一個追夢者的人生滋味。看看這些“大國工匠”哪一個不是千錘百煉,哪一個不是嘔心瀝血,他們為了做好每一道工序,無數次做著同樣的工作,進行著反復的操作。
爭做自己行業的大國工匠。這些“大國工匠”,基本都是奮斗在生產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他們將簡單的招式煉化成自己的絕技,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人生的精彩,他們以其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著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為之震驚,為之嘆服,為之激動,為之點贊。我們要學習他們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通往工匠的路上砥礪前行,為公司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習知識和技能,我們要不斷地進步充實自己,扎扎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大國工匠事跡】相關文章:
大國工匠事跡02-27
大國工匠事跡12-12
(必備)大國工匠事跡08-21
(精品)大國工匠事跡11-03
大國工匠事跡【精華】12-12
大國工匠事跡最新11-04
大國工匠事跡(精)01-13
大國工匠事跡15篇05-23
大國工匠事跡(精選30篇)02-02
大國工匠事跡15篇(精選)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