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

時間:2024-11-28 14:58:38 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1

  他曾在祖國西北耕耘31載,培育推廣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他曾組織開展多項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助力我國糧食大幅增產。

  在70余年的科學生涯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始終把“回報國家”作為奮斗目標,為“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而不懈努力。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李振聲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1931年,李振聲出生于山東淄博,少年時經歷了上世紀40年代初的大饑荒,人們以樹葉樹皮、蒜皮蔥根充饑的場景令他至今難忘,他深切體會到糧食的寶貴,立志要讓中國人吃飽飯。

  “新中國讓我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兒時從不敢想的.事。”李振聲說,“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向國家作出回報。”

  1951年從山東農學院畢業后,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1956年,他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奔赴陜西楊凌工作。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2

  1987年,李振聲告別楊凌,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從親力親為的耕耘者成為運籌帷幄的中國麥田謀劃者,在我國多次糧食“危機”中挺身而出。

  當時,我國糧食生產連續3年徘徊在8000億斤左右,但人口增長接近5000萬。李振聲會同中國科學院的'農業專家,經過3個月的調查,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

  “在推動什么事情時,我們常說‘手中無典型,說話沒人聽’。”李振聲說,為了找到鮮活的典型,他帶隊跑遍黃淮海地區。時間緊、任務急,他們就夜里坐車、白天調研。在一次次實地調研中,他逐漸成竹在胸。

  李振聲的女兒李濱記得,有一年為了寫調查報告,父親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夢里也在思考。他想到什么,醒來馬上打開臺燈,把問題記下來。那段時間,父親的臥室經常在半夜或凌晨透出光亮。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3

  20世紀40年代初期,山東省遭遇了罕見的大饑荒,無數人吃樹皮、用蒜根充饑的場景深深觸動著李振聲,年幼的經歷讓李振聲體會到糧食的寶貴,更有了讓中國人吃飽飯的.決心。

  1951年從山東農學院畢業后,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從事牧草栽培研究。1956年,他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奔赴陜西楊凌工作。

  當時,小麥條銹病在我國黃河流域肆虐,一年便能導致小麥減產超百億斤。李振聲苦苦思索解決之道。從事牧草培育研究的經歷讓他有了大膽的設想:牧草抵抗疾病的能力很強,是很好的抗病基因庫,如果將牧草與小麥雜交,就有可能培育出抗病性強的小麥品種。

  然而,讓親緣關系較遠的牧草和小麥進行“遠緣雜交”絕非易事,面臨一系列科學難題。李振聲和團隊迎難而上,通過反復實驗,選取長穗偃麥草進行重點研究。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4

  璀璨燈光下,如簇鮮花中,他從國家領導人手中接過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成為中國第10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基礎。李振聲一輩子都在為中國老百姓的“吃糧”問題奔忙。在他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大家親切地稱他“老李”院士。

  “老李”是麥田里的躬耕者,做事情不怕苦、不畏難,曾31年堅守陜西,培育出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出身農民家庭的他胸有丘壑,先后提出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農業攻關項目,使我國糧食大幅增產。他為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李老師很少考慮自己,一輩子都在操心國家的.事,始終想著讓大家都有飯吃、都有好日子過。”他的弟子兼同事穆素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5

  除了親力親為選育小麥新品種,李振聲還“運籌帷幄”,不斷謀劃糧食增產新方案。

  他組織中國科學院25個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黃淮海地區,與地方科技人員合作開展了大面積中低產田治理工作,被稱為農業科技領域的“黃淮海戰役”。為我國增糧504.8億斤。20xx年,李振聲提出建設“渤海糧倉”,向鹽堿地要糧,20xx年“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啟動,實現環渤海地區5年增糧200多億斤。20xx年,年近90歲的李振聲提出建設“濱海草帶”的設想,以確保我國飼料糧安全。

  “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面對國際上一度出現的“誰來養活中國”的聲音,李振聲的話擲地有聲,他也用實際行動作出了有力回應。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邊學習邊實踐的科研生活中,思維、心態、選擇對我們處理自己的`工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能讓擅長者防患于未然,也會讓懈怠者陷入焦慮和重復。前輩事跡中的哲思像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的探索之程。祝愿大家在不斷修正中取得新的進步!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6

  9月13日,授予15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93歲的李振聲院士榮獲“共和國勛章”。

  “我就是從楊凌走向世界的,在楊凌也一樣可以做出世界性成果!”20xx年,李振聲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報告時曾豪情滿懷地鼓勵廣大師生。在楊凌這片土地,他曾艱苦工作31年,在小麥育種領域“扎根”,用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中國人能夠養活自己”。

  1956年,25歲的李振聲為積極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而放棄在北京的工作,來到楊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故事的一切從這里開始。

  初到楊凌,他就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在科學上的`大膽創新——利用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進行遠緣雜交。

  在50年代,國內無人搞遠緣雜交,開展此項工作毫無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年輕的李振聲認為,人類栽培普通小麥,就是原始小麥與野草兩次自然雜交,再經過9000年進化而形成的,因此開展小麥遠緣雜交在理論上可行。

  彼時,生產上大面積采用的小麥良種“碧螞一號”碰上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大流行,導致小麥大面積減產。

  “如果能把長穗偃麥草的基因轉移到小麥里,那選育出來的小麥不就可以既高產又穩產嗎?”李振聲思考。這一大膽設想恰逢其時,也讓他為之付出了20年的心血與汗水。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7

  除了親力親為選育小麥新品種,李振聲還“運籌帷幄”,不斷謀劃糧食增產新方案。

  1987年6月,李振聲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當時,我國糧食產量已出現連續3年的徘徊不前。如何進一步增產?李振聲經過3個月的調研,提出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治理方案。

  隨后,他組織中國科學院25個研究所400多名科技人員深入黃淮海地區,與地方科技人員合作開展了大面積中低產田治理工作,被稱為農業科技領域的“黃淮海戰役”。這項工程實施6年,為我國增糧504.8億斤。

  1995年,為打破我國糧食生產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聲向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報告,提出了實現糧食產量增加1000億斤的對策。

  20xx年,針對我國糧食生產連續5年減產的情況,李振聲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

【李振聲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事跡】相關文章:

李振聲共和國勛章事跡故事11-28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04-29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振聲院士回母校訪問04-29

寫給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爺爺的一封信(精選15篇)09-17

袁隆平院士的事跡03-14

袁隆平院士事跡06-13

共和國勛章心得體會(精選5篇)04-27

袁隆平院士事跡4篇[熱門]08-11

紅領巾勛章事跡材料(精選16篇)11-16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台湾AV国片精品福利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 一级a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