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手拉手》教學反思
對于低年級孩子的聆聽來說,個人覺得聽歌曲難度要更大些。一般來說歌曲沒有樂曲那么情境明顯,也沒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間,相反的,它固定的歌詞給欣賞帶來一定的難度。一方面是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還不多,無法看懂老師出示的歌詞;另一方面,如果單靠聽歌曲中唱的歌詞,又不大能聽懂。所以往往碰到這類聆聽曲目,就讓我大傷腦筋。以往遇到這類的歌曲通常的做法是:
1、聽辨歌曲的情緒、速度等,然后根據所感受的用動作表現出來。
2、老師把歌詞大致講給小朋友聽,然后再聽。
第二條通常不太奏效,因為即使學生知道了大概的歌詞內容,他們還是無法從歌曲中聽出來,即使根據老師的問題聽出來了,過一會兒也就忘了。在<讓我們手拉手>中我嘗試了一種綜合的方法。歌曲的前面部分,我分段請學生聽在唱些什么內容,用這樣的問題“這段歌詞中唱的是誰和誰手拉手?”等四個手拉手全部聽出來后,大家配上相應的動作表演,歌曲的副歌部分旋律稍微擴大了些,在這個部分就請學生感受后直接用即興動作表演。這樣整首曲子中有聽有動,有規律的動,有自由的動,個人覺得聽得不錯。
當然不同的歌曲結構情緒可表演性都不同,還得根據課堂和知識的需要,由教師進行靈活地組合,采取合適的方法,有些可聽性不強的,只需稍作聽講。
雖然說低段的歌曲聆聽要達到的目的要求不太高,但有一點是不容忽略,即培養學生聽音樂的好習慣,首先是安靜地聽,然后是從歌曲中聽歌詞內容的能力和習慣。經過前面一段時間的訓練,最近在上課時發現,有時只要老師播放一首歌,學生就會自主地去聽歌詞的內容,似乎在慢慢地養成仔細聽認真聽用心聽的習慣了。
【音樂《手拉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音樂教學反思01-11
音樂的教學反思02-11
大班音樂教學反思04-14
中學音樂教學反思05-12
課堂音樂教學反思02-27
小學音樂教學反思01-06
音樂教學課后反思08-26
《牧童》音樂教學反思04-06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04-11
小班音樂教學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