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山》小學生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
《登山》一文既是一篇訓練學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發學生從小不怕困難,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好范例,使學生不管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本堂課,整堂課的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清楚的,也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學文的同時注意訓練訓練學生自讀——自品——自悟的能力。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段的學習上,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列寧兩次走險路,感受他不讓害怕壓倒自己,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從而讓學生受到從小不怕困難,自覺磨練意志的教育。因此做了以下設計。
環節一、游戲導入(引出課題)
通過游戲調動孩子們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然過渡,與新課自然銜接。但引入課題時,馬上讓學生質疑:誰登山? 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發生了什么? 目的是劃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環節二、直插重點段。
我主要分成三個部分來學習。首先抓住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讓學生自讀自學,初步了解這是一條“太窄、太危險”的小 路和列寧走小路的原因,為下文真正理解這條路的“險”和列寧為什么選擇“險”路的原因做鋪墊。接著從不同方位觀察(側面、仰視、俯視),讓學生體會出文中描述小路“險”的程度。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列寧是怎么做的,幷找出關鍵詞體會并表演。通過表演體會列寧那種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這樣對于突破重難點,理會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質很有幫助。最后當列寧戰勝了自我,登上山頂時,看到的日出時,此時的心情讓學生去品讀感悟。
環節三、比較兩次走險路的原因。
如果說列寧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看日出的話,當日出已看完,列寧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輕輕松松地走大路。他為什么有一次選擇走小路呢?這個問題引起了孩子們積極的思考,大家七嘴八舌的說起來,不知不覺中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之后為了拓寬課文情境,發揮他們想象力,加深了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我們進行了小練筆,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環節四、總結全文
通過直觀的板書,我們能很清楚的看到:列寧面臨三次選擇,每一次都選擇向困難挑戰,這無一不說明列寧每時每刻、隨時隨地、不放過任何一次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
環節五、鞏固練習
通過議一議,講一講、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孩子們學習列寧的可貴品質,讓學生懂得鍛煉自己的意志與盲目冒險的關系,處理好鍛煉自己的意志與注意安全的關系,防止學生盲目效仿別人的行為,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
當然本堂課還存在著許多缺憾。在設計環節二直插重點段時、我說的有點多而讓孩子們表達的機會少了點。還有在設計環節三時,我應該讓孩子們先體會列寧登上山頂后的復雜心情,而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他的喜悅心情溢于言。就讓孩子們反復讀了幾遍,感覺有點遺憾,沒有很好地突出重難點。當然通過自己在教學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一定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的。
【《登山》小學生四年級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17
《登山》教學設計04-30
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19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02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4-04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初三英語下冊教學反思04-20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教學反思04-27
下冊雞兔同籠教學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