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反思
教學完這節課后,我進行了認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從本節課的優點、存在問題和我的收獲三方面來談一談對本節課的反思內容。
優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還是練習鞏固部分,都為“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一重、難點展開,力爭每個教學內容都踩在教學目標的點上。
二、練習安排充分讓學生參與,并加入判斷題練習。練習1:筆筒操作題,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練習2:估算3條絲帶的平均長度,注重學生動腦思考根據平均數的規律解決問題;練習3:判斷對錯,注重學生的動口說,讓學生的學習外顯于語言;練習4: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列式計算,注重學生的獨立動手解題能力。總之,練習的設計充分讓全體學生參與,使每一個學生對教學重難點都得到鞏固、深化。
三、問題設計細化,引導自然到位。上這節課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斷修改,問題的設計都在不斷改變、改進,總在思考,某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提出,學生會更明確,引導會更到位,對問題的揣摩細化到每一個詞、每一個字。例:在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運用移多補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時,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用移多補少法,因為還沒學,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可以用這種方法,再總結出移多補少法。那么這個問題到底該怎樣引導提出呢?我反復揣摩、思考,最后對學生提出:我們怎樣移動方塊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呢?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知道要用移多補少法。確實,問題設計細化,能夠使引導自然到位。
存在問題: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節課在教學“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時,經討論、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數是7,接著讓學生討論平均數“7”和每個男生套圈個數間的關系。學生說到:7是中間數、7比9小比6大。學生說到這里,其實已經把平均數在一組數據中的規律說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師的卻還不滿足,總想讓學生總結的和老師教案所預設的準確的數學語言一樣,實際上,又喊了兩個學生總結,也還是不能像老師所想像的一樣能夠準確運用難度較大的數學語言。其實這時,學生表達完正確的規律意思后,教師接著出示準確的數學語言規律,讓學生大聲讀一讀,教學效果就會很好,不應急于求成。因此,有難度的數學語言,對學生的培養一定要循序漸進。
二、 在教學過程中沒在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本。
由于上課時使用的預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課時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夠靈動,不敢對教案擅自改動,一旦教學實際與原來的教學設計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緊張著急。
在進行練習2時,請學生估測三條絲帶的范圍,學生估測的數值不對,不符合平均數的規律。這時,教師就有些緊張,因為備課時根本沒有想到學生對此題的估測會出現問題。其實,這時,教師正好可以借機再強調平均數在一組數據中的規律來引導學生進行正確估測,這樣,既能起到強調難點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導學生解答此題,使難點迎刃而解。結果呢,教師因為教學實際和教學預案不一樣,一著急,草草了事,這一環節就略顯緊張和不踏實。
但在這堂課教學中,我也有困惑:首先問題的設計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行合作討論、探究,更深層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流于過場的傾向,怎樣實現這一學習方式優化及發揮其最大功用,這些問題仍值得不斷探究和實踐!
以上就是數學網小編分享三年級《平均數》數學教學反思的全部內容,教材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環節,都有教師依據學生學習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設置,希望大家喜歡!
【三年級下冊《平均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平均數》教學反思04-06
平均數的教學反思04-15
平均數教學反思05-01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04-15
《平均數》教學反思范文04-28
《求平均數》的教學反思范文04-29
《求平均數》教學反思(一)04-29
平均數問題數學教學反思04-27
《平均數》教學反思(通用20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