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的教學反思
本課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的內容,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換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本課利用天平的原理,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如何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種思想方法,并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是本課教學的關鍵。
【第一次研磨反思:】
這節研磨課是在三(2)班進行的,這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孩子,上課非常認真,教學也順利地完成?偟膩碚f能很好地處理以下幾方面:
1、故事引入,目的明確。在本課的教學中以故事“曹沖稱象”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直接又生動,而且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適合三年學生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取得很好的效果,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過渡到新知學習,而且把重難點進行分解,由淺到深,難度一步步提高,一步步進行綜合分析,全面而且具體,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知,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教學的目的也達到了,順利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
總的來說本課基本能實現教學目標,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1、學生對等量的認識不足。在教學中沒引導學生觀察天平的情況,因此學生是對等量的認識不充分。同時,因為教學的內容主要是重量相等的物品進行代換,因此引導學生出現了誤區:等量是指相同重量的物品。建議,在下次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觀察天平、等式等理解等量。
2、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深入,對等量代換的思路不明確。學生探究活動時間少,學生沒進行深入的探究、交流,因此對等量代換的認識不足,思路不明確。
3、要加強教師提問的準確性。
【第二次研磨反思:】
本次課在三(4)班進行研磨。在上一節課的教學的基礎上對本課進行修改,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學效果更好。主要對以下部分進行調整:
1、增加認識等量的環節。與上節課一樣,在引入曹沖稱象故事后,增加了認識天平及翹翹班的環節,通過天平或翹翹板是否平衡讓學生理解什么才是等量。這位學生進行代換奠定良好的基礎。
2、搭建平臺,讓學生充分經歷觀察、探究、發現的過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預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及交流匯報,讓學生探究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雖然較上一節課,本課教學有了很大的改進,教學效果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
1、學生探究的欲望不強,參與率不高。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創設了情景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探究,但是學生探究的欲望不強,積極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同學積極參與。因此,在下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設法提高學生探究的主動性。
2、練習量不足,并缺乏層次性。由于在學生探究部分花了較多時間,導致前松后緊的教學情況,練習的時間不足。而且練習設計的層次性不明顯,大部分是物品間的代換,如果能適當增加等式、圖形等代換那就更好。
3、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學生運用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部分的題材是動物間的代換,如能增加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題材那則更好。
【第三次研磨反思:】
經過前兩次的研討,再一次進行修改。本節課在前兩次研討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多交流,充分體會等量代換思想方法,同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及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有層次、有梯度并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練習?偟膩碚f本節課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在前兩次課教學的基礎上,我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知道什么是等量,能找出等量關系;認識代換中的中間量,會用一個相等的量去代換中間量;會用等量代換的思想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等量代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2、創設情景,激發探究欲望。我從學生熟知的故事《曹沖稱象》中引入“等量代換”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節課有一個鮮明的探究主題和層次,尋求出等量代換問題的解決規律。教學全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組織開展學習活動,并把問題隱含于具體的教學目標完成之中,激發了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求知欲。
3、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交流1個西瓜與多少個蘋果的重量相等,在學生的探究、交流中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清晰、嚴謹、條理的數學思維,并在交流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整個教學過程又是在教師精心組織引導下,又呈現出教師在全過程中的組織引導作用,使人感到課堂師生間、生生間合作氛圍較濃,自主作用發揮得當。
4、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內在因素,設計層次性、梯度性的練習,發展學生從形象到抽象抽象的數學思維?紤]到學生初次接觸等量代換思想,在運用教材中,用“換”字入手,化解學生對等量代換的陌生感覺,同時又充滿了趣味。其次,發揮了教材編排作用,不論是新課的引入還是鞏固練習中的習題選擇,我都注意發揮文本優勢,既尊重教材,又靈活運用駕馭教材。按不同標準進行代換,先由量的代換,到物品價值的代換,再過渡到圖形代換、物的代換。這個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充分突出了練習的層次性,也促使學生數學思維進一步發展。
5、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加強知識的實際運用。
本單元的知識相對抽象,因此,為了讓學生深刻體會等量代換思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本單元的教學中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學校開展的雛鷹爭章活動,讓學生運用已學的等量代換知識進行解決,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讓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充分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體來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也得到很好解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等量代換》教學反思范文04-28
課文《等量代換》教學反思范文04-29
《等量代換》教案04-11
反思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教學反思04-30
《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函數問題》教學反思04-30
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教學之我見04-30
開展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探索04-29
初中數學思想方法教學淺議04-29
體驗、反思、否定--美學思想方法論芻議04-27
淺析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中的滲透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