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涵波《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第一小學 王涵波
《圓的認識》這節課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和已經比較系統的認識了平面上直線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教學,旨在讓學生初步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征,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掌握圓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和半徑的關系,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或半徑,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為了更好地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以及教后反思。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巧妙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用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小機器人。讓學生找出這個小機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接著讓學生說說在這些平面圖形中,哪個圖形最特殊,特殊在哪兒?讓學生初步感知: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你們愿意和老師一塊兒來研究圓嗎?(板書課題)然后讓學生找自己身邊及生活中見到的的圓形的物體。同學們找到了很很多多,如:桌子上的釘帽,紐扣,鉛筆頭,杯口,碗口,蛋糕,呼啦圈等等。出乎意料的是,小王同學竟然說:“我玩的時候,在平靜的湖面上拋一顆小石子,水面蕩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這些波紋是圓形的。”小李還搶著說:“草原上的蒙古包,也是圓形的。做成圓形既省材料、又安全舒適。”多么愜意的聯想,我及時給予了贊揚。然后,我又通過課件讓學生再次了解自然現象中的圓, 以及感受圓在工藝品,建筑物,運動領域中的廣泛應用。這樣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并不陌生,生活中到處是數學,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新知
“思維是數學的體操”小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動手開始的。于是,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帶著問題、用激勵性的語言多方面、多角度鼓勵學生,為學生構建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循序漸進的環節:首先讓學生猜想怎樣畫圓,畫圓時應注意什么? 然后讓學生動手畫一畫, 教師示范畫圓,鼓勵同桌互評,不規范的予以幫助。接著利用板書中的圓讓他們準確理解數學概念:圓內、圓外、圓上三個名稱。進而理解“圓上有無數個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對知識進行了拓展。其次,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圓的特征,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徑、直徑的特征:在同一個圓內,有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有無數條直徑,所有的直徑也相等。最后,又一次倡導小組合作:你還有哪些意外地發現? 學生很快發現了: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等于半徑的2倍,半徑等于直徑的。12圓內最長的線段是直徑,圓是軸對稱圖形。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同學們曾因“直徑是否是圓的對稱軸”而爭得面紅耳赤,喋喋不休。有小組認為:圓是軸對稱圖形,圓的直徑就是對稱軸。
有小組提出異議:對稱軸應該是一條直線,而圓的直徑是一條線段。這時,同學們向我投來期盼的目光,我順勢誘導,最后得出: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猜測、討論、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引導學生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參與,使學生的分析、表達、合作、歸納等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培養,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鞏固應用,拓展延伸,形成技能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培養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大量的練習題讓學生去做,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課終,我又一次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如何測量一個硬幣的直徑,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游戲時同學們為什么要圍成圓圈?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見,用不同的方法踐行了新知,使認識再次得到升華。
四、揚長避短,反思不足,以求進步
教學本課時, 我課前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上網查找圖片,資料,動手畫圓,剪圓形,精心備課,認真上課,但是由于自己駕馭課堂的水平有限, 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不夠,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把握的“度”不很到位,對學困生的關注不夠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驕不躁,繼續努力,再創佳績。
【王涵波《圓的認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3-20
《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5-02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11-02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4-28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04-30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艷)04-28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05-03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范文04-29
圓的認識的教學反思(精選20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