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簫》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簫》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悠揚的樂聲——民族音樂。本課教學旨在歌曲演唱、民樂欣賞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感受作品中愉悅的情緒和對生活的熱愛。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以二期課改的新理念和兩綱教育的精神作為指導思想進行了以下幾種教學嘗試: 一、改變學習訓練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新課標中指出:音樂教學應倡導以學生“主動參與、樂于體驗、勤于探究”為特征的音樂學習訓練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音樂學習通過模仿、體驗、感悟、探究、合作等活動,提高學生音樂自主學習能力。 《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漢族民歌。教師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創設與單元主題相適應的教學情景,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層層推進。媒體創設 “竹林吹簫”的情境,引導學生復習歌曲《吹起我的小竹笛》,導入學唱歌曲《簫》,從而感受比較出這兩首歌曲一首節奏緊湊,一首節奏寬松;一首較歡快,一首較抒情。揭示課題后,以問題“歌曲中哪一句唱起來有困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解決歌曲的難點。在教學中學生分層視唱,有能力唱譜的唱唱名,不會的也可用lu哼唱。當學生初步會唱歌曲后,教師表演唱江蘇民歌《紫竹調》片斷,幫助學生了解“紫竹調式”,從而讓學生知道“紫竹調”是江南的民歌小調,歌曲《簫》和《紫竹調》都是婉轉柔美的。從而指導學生用抒情柔美的聲音演唱歌曲《簫》。教師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引導學生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學會歌曲后,再引導學生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感受不同情緒演唱所產生的不同的效果。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二、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民族音樂文化視野。 信息化是優化音樂教育的重要保證之一,為師生展示生動活潑、新穎豐富、充滿美感的音、像、圖、文、譜的全息內容。學生借助它完善學習方式。 在本課的設計中,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用圖示剖析歌曲《簫》和《紫竹調》都是改編自漢族小調“紫竹調”,以及歌曲婉轉柔美的特點。主題拓展教學中,欣賞民樂合奏視頻,學生的審美體驗更真切、更強烈,從而更能激發學習興趣,增長知識能力,激活想象力、創造力,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全面和諧發展。【《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原創」《簫》教學反思04-29
簫04-29
簫膛曲作文08-09
齊簫(齊簫)04-29
簫笳(簫笳)04-29
歌曲《簫》教案 作者:張建華04-25
簫引起的回憶小學生作文04-30
你只是我的簫郎情感散文05-02
小學音樂《簫》教案(通用5篇)07-23
清簫縱橫,浮生憶醉流年散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