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反思
《清平樂·村居》這首詞言語清新、充滿詩情畫意。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寫農村某一人家的環境和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場面。詞的上闕四句點明了村居的地點、風景以及老夫妻的和睦,下闕四句寫出了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純用白話直陳其事。全詞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現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在教學中,我有以下思考:
一、品詩詞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誦讀,是詩詞學習的“敲門磚”。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可見,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朗讀及朗讀方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朗讀得法,有助于學生欣賞古詩詞優美的意境,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藝術熏染,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的時候,我先范讀,當聲情并茂地朗讀后,孩子對詩的停頓和重音有了了解,然后讓優秀的學生再讀。
當劉恒文讀完上闕后,我引導孩子,看看文章中間的空隙,告訴孩子上下闋之間停頓時間要長點。當讀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時配上舒緩的音樂,展現一幅安靜、祥和的村居圖。在這堂課上,我重視了學生的讀,采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方式,并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其讀正確,如指導學生讀正確“賴”、“剝”,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個別字詞的理解,并在談談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了,讀出詞的獨有的節奏與意韻了,也就開始打開“詞”的大門了。
二、想畫面
上課時,我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述將這首詞還原成一幅精彩的畫面,讓學生說說畫中有哪些人物和景物?讓學生用先用最簡單的話說說景物的特點和人物都在干什么,然后再用生動、具體的語言來描述。在磕磕碰碰中,學生完成了他們的作品:一所低小的茅屋,緊靠著一條流水潺潺的、清澈見底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一對滿頭白發的老夫妻,剛剛飲了酒,親熱地坐在一起聊天……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感悟詞人所表現的恬靜安逸的農村生活。在讀到“醉里吳音相媚好”時,我引導孩子展開想象,師生配合練習說話感悟老夫妻他們幸福的生活。
學生(老翁):“你看,我們的大兒子,多勤勞呀。”
師:“是呀,他從小就是個懂事勤勞的孩子。”
學生 (老太太):“你看,咱們的小兒子太頑皮了。在剝著蓮蓬。”
師:(笑著說)“有兩個勤快的哥哥干活,他就是貪玩,都是被你寵壞了。”
三、悟詩情
古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煉的文字樣式,它往往借助意象來渲染氣氛,借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 “‘醉’的僅僅是‘翁媼’嗎?”教師的追問,使學生恍然大悟:‘醉’的還有辛棄疾!于是教師適時介紹辛棄疾的生活經歷:“辛棄疾是一位偉大的詞人,更是一位有謀略、有才華、有膽識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親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個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擊金兵,收復自己的故國故土,讓百姓能夠過上安寧的生活。然而他卻屢次遭受奸臣打擊而被貶官,一貶就是近二十年。這首詞是他被貶居住在遠離戰場的江西寫下的。”學生閱讀了這段文字,感慨萬分。
至此,學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學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詞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為一體! 教學古典詩詞,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既讓孩子誦讀,咀嚼詩詞的聲韻韻律之美,又要引導高年級的孩子了解詞的“前世今生”。既不拔高,又有點深度。讓孩子在學習中愛上經典,感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平樂 村居》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清平樂 村居》教學反思05-02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5-02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04-02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范文04-28
《清平樂·村居》的教學反思范文04-27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通用18篇)02-28
《清平樂村居》教學設計05-01
《清平樂 村居》教學設計05-01
清平樂·村居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