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

時間:2024-10-01 09:21:15 教案 我要投稿

語文教案7篇【優選】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語文教案7篇【優選】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勞動能給后代帶來甜美的歡樂,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

  2、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聯系上下文理解難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背誦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學重點:

  1、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難句,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串連各段段意,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一、解題:“井”是什么?誰見過井?

  (從地面往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數為磚或石頭。)

  二、自由讀課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內容給課文分段,說說為什么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歷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點。

  第三段(8 )這口井給作者帶來的聯想。

  三、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介紹了井的什么特點?

  (一、井的外形,地點大小,形狀。二、井的歷史古老。)

  2、從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時候修成,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被井繩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齊讀課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討論后,打出幻燈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園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學習第二段。

  1、默讀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點?請你在文中劃出有關的詞語。

  2、討論回答:井水的特點是:很清,很甜,很涼。

  3、自由讀第3自然段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誦讀三篇描寫科學家的故事,了解科學家的成長經歷以及為科學獻身的偉大精神。

  教學重難點:

  感受科學家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偉大精神。

  預習要求:

  朗讀課文,搜集一些描寫科學家故事的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的一生,生命最為寶貴。然而在追求科學的征程中,有人竟不顧自己的性命從事科學研究。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為科學而獻身》。

  二、指導學習《為科學而獻身》

  1指名分節讀課文。

  2可敬的卡爾施密特博士去世了,但他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作為卻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找出文中令你感動的段落,有感情地讀一讀。

  3你想對卡爾施密特說些什么?

  三、學習《“笨頭笨腦”的科學巨人愛因斯坦》

  1當年被校長認為“干什么都不會有作為” 的笨學生,為什么會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現代最杰出的物理學家?這說明了什么?

  2當后來有人問起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3出示“愿望只是美麗的彩虹,行動才是澆灌果實的雨水”。齊讀。

  四、學習《女宇航員的故事》

  1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位女宇航員?用自己的話說說她們的故事。

  2出示“巾幗不讓須眉”。齊讀。

  五、交流各自搜集到的科學家的故事。

  《親近母語》第十四單元雷雨

  日積月累7

  教學目標:誦讀描寫雷雨的一組課文,感受雷雨時的情景,體會作者的奇特想象。學習《日積月累7》,積累語言。

  教學重難點:體會作者的豐富想象。

  預習要求: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一組詞語: 雷聲大作 電閃雷鳴 傾盆大雨

  大雨如注 瓢潑大雨 狂風暴雨 暴風驟雨

  2這組詞語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3過度:雷電、暴風雨是大自然的杰作,不少作家都曾把目光投向它。

  二、學習選文

  1指名朗讀這三篇課文,正音。

  2作者豐富奇特的想象使我們感受到了雷雨的.魅力。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描寫?畫出來 ,好好讀一讀與同學交流你的感受。

  3你注意過雷雨嗎?現在正是梅雨季節,你是怎樣感受到雷雨的存在的?你能像作者那樣寫一寫雷雨嗎?

  三、學習《日積月累7》

  1漢字解說

  (1) 認讀“比、麗”的古文字

  (2) 根據古文字形解說“比、麗”的意思

  2詞語

  (1) 記一記這些成語。

  (2) 你能再說幾個含有動物的成語嗎?

  3名言

  (1) 指名讀,正音。

  (2) 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 你能聯系生活實際舉出例子來嗎?

  (4) 背誦。

  4古詩

  (1) 指名朗讀,正音。

  (2) 根據注釋,試著理解詩意。

  (3) 背誦。

  (4)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春景的古詩?請背一背。

語文教案 篇3

  【活動目的】

  1.對實物、圖片的觀察比較及嘗試操作,使幼兒初步理解反義詞的含義,豐富幼兒的詞匯。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動作表現能力及思維的敏捷性。

  3.培養幼兒積極動腦、勇于探索、敢于嘗試的精神。

  【活動準備】

  1.投影儀、自制投影片。

  2.大小皮球各1個。

  3.糖、藥、木塊、海綿、沙子、圖片若干份(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嘗試的.興趣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東西,我要請你們用耳朵聽聽,嘴巴嘗嘗,手捏捏、拎拎,還要仔細觀察觀察,你們就會發現許多小秘密,看看誰發現的秘密最多。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利用實物。通過各種器官。讓幼兒在嘗試中理解什么是反義詞

  1.(出示大、小皮球)問:小朋友,這是什么?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老師(揭示要學習的內容):對,一個皮球大,一個皮球小,大和小是一對意思相反的詞,我們就叫它反義詞。

  2.請幼兒聽教師兩次拍手的速度,嘗糖和苦藥的味道,捏木塊和海綿的硬度,拎棉花和沙子的重量,試著說出快和慢、甜和苦、軟和硬、輕和重四對反義詞。

  三、幼兒第二次嘗試:利用投影片,引導幼兒觀察嘗試說出相反的詞

  1.圖片上有什么?

  2.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幼兒觀察、嘗試,并說了相應的反義詞(冷――熱,厚――薄,方――圓,粗――細,高――矮,上――下,胖――瘦,黑――白,哭――笑)。

  四、游戲,鞏固掌握反義詞,加深嘗試印象

  1.介紹游戲玩法:教師說出一個詞,請小朋友說出它的反義詞。如果教師邊說邊做出相應的動作,請小朋友不僅說出正確的反義詞,而且也要配上相應的動作。

  2.教師先演示一遍大和小的動作,再引導幼兒通過個別回答和集體回答的方式鞏固掌握所學反義詞。

  五、啟發幼兒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1.教師說一些新的詞語,請幼兒試著說出它們的反義詞。(如:好――壞,前――后,里――外,遠――近,多――少,香――臭)

  2.引導幼兒通過平時的觀察,嘗試說出新的反義詞。

  師:請小朋友想一想,試一試,說出老師沒有說過的一些反義詞。

  六、活動延伸:游戲“找朋友”

  1.玩法:全班小朋友手拿圖片圍成圓圈,在音樂聲中邊跳邊唱邊找與自己手拿圖片意思相反的小朋友做好朋友。

  2.請一對對好朋友告訴大家自己圖片中的反義詞。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點,喜歡秋天。

  3、有收集詞語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倡導學生自主識字,在生活中識字。讀準前后鼻音和平翹舌音的字,用多方式來反饋和鞏固。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會認11個生字。

  一、揭示課題。

  炎熱的夏天剛剛過去,涼爽的秋天就來到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秋天,去欣賞秋天的美麗景色。

  二、欣賞圖片。

  1、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秋天的圖片展示給同學看。

  2、班內欣賞。把收集到的圖片用幾個詞語或一句話介紹給小朋友。

  3、老師結合課文出示幾幅圖片,引導學生說出課文中的詞語。老師板書。

  三、學習生字。

  1、初讀詞語。要求讀準字音。

  2、再讀詞語。把自己認識的字讀給同學聽,要求讀得通順。

  3、三讀詞語。請同學說說讀了這些詞語后的感悟。

  4、出示全文,引導認讀。

  四、導讀課文,引導感悟。

  1、師范讀,學生模仿讀,讀出秋天的美。

  2、指名讀,及時進行鼓勵指導。

  3、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展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秋景?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1、認讀生字2、學習寫字。3、積累詞語。

  一、鞏固練習。

  我會認。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這些生字的?

  每組在生字中挑一個生字進行詞語接龍比賽。

  例如:層次—次要—要緊—緊張

  我會讀。

  用多種方法讀課后練習中的詞語。

  二、積累詞語

  說說你收集到的跟秋天有關的`詞語,并板書。

  選擇描寫秋天的詞語。

  秋高氣爽 烈日炎炎 鳥語花香 泉水丁冬

  秋色宜人 天寒地凍 秋風習習 果實累累 柳綠花紅

  出示圖片,讓學生把與圖片相配的詞語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上,并朗讀。

  三、指導寫字

  引導觀察,發現規律。上下結構的字較多:“宜、實、色、華、谷、金、盡”

  重點講解:“宜、實、色、華”四個字。

  學生書寫,教師指導。

  四、相關練習

  組詞

  谷( )( )( )( ) 金( )( )( )( )

  實( )( )( )( ) 豐( )( )( )( )

  填一填

  秋天的景色真美啊,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

  盛開的花有:

  成熟的水果有:

  豐收的蔬菜有:

  關于秋天的詞語。

  一葉知秋 春種秋收 春蘭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風過耳 秋風蕭瑟 秋雨綿綿 秋收 立秋 中秋節

  板書設計

  識字一

  金秋時節 景色宜人 層林盡染 疊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飛 秋高氣爽 山河壯美

  五谷豐登 瓜果飄香 春化秋實 秋收冬藏

語文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看圖編故事的興趣,指導學生能夠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能按一定的順序將圖意看明白。

  3、能夠根據圖畫之間的'聯系,發揮大膽豐富的想象編說故事,鼓勵創新求異。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將故事編完整,說清楚,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創設情境

  同學們,老師帶來了一幅圖,請仔細觀察。

  二、初步了解圖意。

  今天,在它們來到了這里,要向我們講一講我們的夢想。,那么每個同學都有什么樣的夢想呢?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

  三、教師指導看圖,在小組里討論。

  選代表在班里講講

  四、學生寫作文。

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感受,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2.比較句子,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3.積累農業氣象諺語;

  4.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詞語在表達語意輕重方面的作用

  教學難點:

  運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交流綜合性學習的感受,提高傾聽、應對、表達等語言能力

  教學準備:

  搜集人類從大自然受到的啟示的資料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

  一、激趣引入

  師出示課件,講述一個人類從大自然受到的啟示的事例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自主選擇、自主交流

  1.請學生閱讀口語交際的要求,說說口語交際的內容

  2.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自主練說

  3.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組內交流,推選一個代表到臺上交流。

  5.學生對上臺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要求:語言準確、清楚、連貫,態度大方

  6.評出最佳發明家、最佳資料員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說

  1.生針對自己的說再次修正,并給同桌說,糾正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習作

  教學過程:

  一、明確寫作要求

  1.生自讀寫作提示,說說這次作文寫什么?

  (寫綜合性學習的發現、或活動過程、或心得體會)

  2.師引導:

  注意:寫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資料。

  二、自己書寫

  三、同桌互改

  第三課時

  習作評改

  一、學生自改、互評

  1.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進行自我評價,看看內容是否具體,語句是否通順、連貫,有無錯別字,標點使用是否正確,并用——勾出好詞好句。

  2.請生在展示臺上展示自己寫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詞句。

  3.請寫得好的同學上臺誦讀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學指出寫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寫評價語

  三、師總評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和日積月累

  我的發現

  一、讀一讀

  二、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三、小結:這三組句子,每組里的兩個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組里的第二個句子表達的語義更重一些,我們平時閱讀文章與說話時,要注意這樣的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四、請生說說類似的例子。

  日積月累

  一、讀一讀,說說諺語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條諺語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體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氣象諺語

  展示臺

  根據展示臺的要求自己準備,利用課余時間交流、展示

語文教案 篇7

  一、學習目標

  1、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

  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

  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

  若、夫、微、之。

  2.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朗誦全文。

  二、學習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知識,培養閱讀能力。

  2.賞析作者刻畫和表現燭之武思想性格的藝術手法。

  三、背景分析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四、學法指津

  學習這篇課文,可用五個字來概括,這就是:讀、解、辨、理、誦。

  讀:朗讀課文,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可多讀幾遍,把文章讀流暢,并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了解。

  解:理解詞語,可與讀同步進行。要認真查看課文注釋,必要時還應翻閱有關字(詞)典,以準確把握有關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辨:分辨詞義。要利用學過的有關知識,結合具體語境,認真分析比較,對文中的一些多義詞作義項歸納。

  理:梳理課文。可根據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據文章順序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課文題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對文章題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3.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有愛國思想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4.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為秦國的利益著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5.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賞:欣賞特色。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描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師的那段話,為此,可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燭之武是怎樣一步步說服秦穆公的?這說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達到了什么水平?

  點撥:燭之武為了說服秦穆公退師,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戰術,大體說來分為五步: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這段說辭,只有125字,表現出燭之武高明的心理戰術和精彩的外交辭令。他看準了秦晉聯合攻鄭各有所圖,而若取鄭則客觀上只會對晉有利,而對秦不僅無利,還會招禍。若秦穆公明白了這一層,就很可能反過來棄晉幫鄭,燭之武抓住了秦穆公這一心理、曉之以利害,終于打動了對方。而燭之武的說辭更妙之處在于他心里處處為鄭著想,但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秦,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說辭,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緊逼,句句打動對方,顯示出極強的說服力。

  這說明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寫外交辭令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誦:朗誦全文。朗誦既是學習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說是目的之一。通過背誦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詞句和內容特點等),同時也可增強文言文語感和積累文言文素材,為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礎。要注意,應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課文研讀

  (一)第一段。

  1、基礎知識。(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且貳于楚也。(èr)秦軍汜(fàn)南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以其無禮于晉因為。(因為)(禮遇,以禮相待。)

  ②且貳于楚也(從屬二主)

  ③晉軍函陵(軍,名詞做動詞用,駐軍。)

  (3)“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是什么句式?答:介詞結構后置句。

  2、課文分析。

  這一段寫秦、晉圍鄭。共有五個分句,語言簡練,從情節發展上看,從兩個方面為下文作了鋪墊。這兩方面的情況是:

  ①這次圍鄭,晉國為了報復鄭國,與秦國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②兩國軍隊沒有駐扎在一起,也就為燭之武的說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第二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y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如,像)

  ②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如果)

  ③若毒之乎(人稱代詞“你”)

  ④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推辭)(尚且,還)(同“矣”)

  (3)翻譯下面句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趕不上別人。)

  2、課文分析。

  這段寫燭之武同意“見秦君”。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請說明這一段如何寫得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字數不超過150個字)

  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著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說服秦軍,誰知他卻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的自責,感動了燭之武,他終于以國家利益為重,答應“見秦軍”。

  (三)第三段。

  1、基礎知識。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夜縋而出(zhuì)

  (2)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夫晉,何厭之有(代詞,那)

  ②遂子孫荷擔者三夫(男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

  ④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啊)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句尾語助詞)

  ⑥焉用亡鄭以陪鄰(何必)

  ⑦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哪里)

  ⑧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供其乏困(東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出使的人)(供,供給)

  (3)說明下面加點詞的活用特點。

  ①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作動詞,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遙遠的地方。

  ②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闕:使動用法,使減少。

  ③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封:使動用法,使之為邊界。

  2、課文分析。

  (1)燭之武為什么一見到秦伯就說“鄭既知亡矣”?

  燭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揚的辦法。一開始,燭之武使秦伯認為燭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這就引起秦伯對燭之武的好感,愿意聽燭之武把話說完,這就為進一步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

  (2)燭之武說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請予以概括。(不超過20個字)

  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3)除上述理由之外,燭之武說服秦退兵的理由還有什么?請予以歸納。

  ①保全鄭國有利于秦,”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②晉國曾對秦國忘恩負義,過河拆橋。

  (四)第四段。

  1、基礎知識。

  (1)解釋下面加點詞。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因為)

  ②以亂易整,不武。(用)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損害)

  ④失其所與,不知(結交)(智)

  ⑤吾其還也(表商量語氣,還是)

  2、課文分析。

  晉文公為什么不愿進攻秦軍?

  晉文公是一個講恩情、講仁義、講智謀的人。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侯并沒有感情沖動,而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附譯文:

  九月十三日,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還依附楚國。這時晉軍駐扎函陵,秦軍駐扎汜水之南。佚之狐向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君,秦國軍隊一定會撤退。”鄭文公聽了他的意見。燭之武推托說:“臣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危急時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答應了。

  當夜把燭之武用繩子從城墻上墜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就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對您有好處,那就值得煩勞您的左右。越過其他國家而在遠方設置邊邑,您知道這是很困難的。哪能用滅鄭來加強鄰國呢?鄰國實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滅鄭國而使它成為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貴國使臣來往經過,供應他們的食宿給養,這對您也沒有壞處。再說您也曾經施恩于晉惠公,他答應給您焦、瑕兩地,可是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那個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它既以鄭國作為東邊的疆界,又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損害秦國,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呢?損害秦國而有利于晉國,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與鄭國訂立盟約,委派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自己就率軍回國。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可,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步。依靠過別人的力量而去損害別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國,是不智;用沖突來代替聯合,是不武。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晉國的軍隊也撤離了鄭國。

  《燭之武退秦師》要點

  (一)、詞類活用

  (1)且貳于楚也

  (2)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3)臣之壯也

  (4)今老矣

  (5)越國以鄙遠

  (6)鄰之厚,君之薄也

  (7)共其乏困

  (8)君亦無所害

  (9)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10)既東封晉,又欲肆其西封,夜縋而出

  (11)若不闕秦

  (12)與鄭人盟

  (13)不仁,不知(智),不武

  (14)唯君圖之

  1.名詞的活用

  A.名詞活用為動詞

  (2)軍——駐軍,駐扎

  (5)鄙——原為名詞邊邑,此為名詞意動用法,以遠方為邊邑

  (12)盟——訂(建)立同盟

  (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14)圖——計劃、考慮

  B.名詞作狀語

  (10)東、西——向東、向西

  夜——在晚上

  2.動詞的活用

  A.動詞活用為名詞

  (8)害——害處

  (9)賜——恩惠,好處

  B.動詞的使動用法

  (11)闕秦——使秦闕(減少土地)

  3.形容詞的活用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4)壯——壯年人,老——老年人

  (5)遠——遠地

  (6)厚——雄厚的勢力,薄——單薄的力量

  (7)乏用——缺少的東西

  (二)、特殊句式

  1、倒裝句

  (1)以其無禮于晉[于(對)晉無禮介賓短語后置]

  (2)且貳于楚[于(對)楚從屬——同上]

  (3)佚之狐言于鄭伯[于(對)鄭伯言——同上]

  2、省略句

  (1)()辭曰:“臣之壯也……”(省主語”燭之武”)

  (2)()許君焦、瑕(省主語“晉惠公”)

  (3)夜縋()而出(省賓語“燭之武”)

  (4)晉軍()函陵,秦軍()汜南(省略介詞“于”)

  作為一篇記敘文《燭之武退秦師》故事雖不長,然而記敘文的各個環節卻大都具備,給人以美的享受。整個情節發展脈絡是:

  起因——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故事的主角是燭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燭之武的情節都作了詳寫;其他情節均為略寫,而且,用“略”,更凸現了“詳”。

  六、課外閱讀

  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閱讀后,回答問題。

  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解釋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戰于泓

  及——于——

  (2)楚人未既濟

  既——濟——

  (3)及其未既濟也,請擊

  及——請——

  (4)又以告

  以——告——

  (5)既陳而后擊之

  既——陳——

  【答案】

  (1)及——與;于——在

  (2)既——完全;濟——渡河

  (3)及——趁,乘著;請——請您允許

  (4)以——把(這種意見);告——告訴,報告

  (5)既——已經;陳——通“陣”,此處為動詞擺好陣勢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案:春風教案04-30

語文教案-《邊城》教案05-01

語文教案-《荷花》 教案05-01

語文教案-《背影》教案05-01

語文教案-《背影》的教案05-01

語文教案:春教案04-30

語文教案-《林海》教案05-01

語文環保教案04-25

語文教案04-25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va一区动漫 | 中文字幕久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ⅴa在线va天堂va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 中文字幕大看蕉永久网 |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