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教案4篇【合集】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4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對實驗結果進行猜測并做記錄。
2.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重點難點:
1.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船兒向前行》,學習單《浮沉實驗記錄表》,盆(或透明保鮮盒)、油泥、彈珠、小碗、小石頭、紙片、泡沫等物品,每組一套。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了解實驗內容和過程。
1.我們要來做實驗,看看手上的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到水里,哪些會浮在水面上。
2.在進行實驗前,你需要猜測這個物體沉浮情況,并且記錄到學習單上。
3.進行實驗后,再將實驗結果記錄到學習單上,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
二、為每一組提供一套材料,讓幼兒自由進行實驗,教師從旁觀察、指導。
三、請幼兒試著討論物體浮沉的原因。
1.為什么彈珠、石頭、油泥會沉下去?紙片、泡沫卻是浮在水面上的'?
2.碗怎樣放會浮在水面上?怎樣放會沉下去?
3.油泥可以捏成什么樣子就不會沉下去呢?
四、請幼兒將油泥捏成某種造型,使其可以浮出水面。教師請成功的幼兒和大家分享他(她)的方法,再請幼兒將這個方法記錄在學習單上。
五、請幼兒閱讀幼兒用書上的內容,看看書上的方法是什么。
六、請幼兒都將油泥捏成油泥船的樣子,然后試著在其中放彈珠、石頭等物品,看看各自的油泥船能承載多少物品。
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及鼓聲強與弱的力度變化。
2、會聽隨鼓聲的大小做相應動作,表現鼓聲的強與弱。
3、培養與同伴交流合作的能力,并體驗兩人一起合作造型的愉快。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關于鼓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入場:隨伴奏帶開火車進入課室。
1、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做動作。
2、引導小朋友辨聽和模仿火車開來(由弱變強)和火車開走(由強變弱)的聲音。
3、擴散練習:鼓勵幼兒大膽模仿各種小動物來了和走了的.聲音(如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等),注意聲音的由弱變強和由強變弱。
(二)主體部分:欣賞歌曲
1、用動作感受歌曲第一段
(1)指導語:你們覺得剛剛的音樂怎么樣?(引導幼兒說出開心,快樂)這首好聽的音樂還可以用來跳舞呢。
(2)播放歌曲第一段,教師隨樂舞蹈。
(3)引導幼兒隨第一段舞蹈,用動作感受歌曲。
2、欣賞第二段,用身體動作表現鼓聲。
(1)感受鼓聲強弱。
指導語:來了好多小鼓手,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仔細聽,他們是怎么敲鼓的?
引導幼兒認真傾聽,感受鼓聲強弱。
引導幼兒用拍手和嘴巴發出的聲音表示鼓聲強弱。
(2)欣賞歌曲完整欣賞歌曲一遍,找出歌曲中的鼓聲特點。
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鼓聲由弱到強。
鼓勵幼兒創編舞蹈動作表現鼓聲的最強音,鼓勵幼兒相互學習、模仿,并進一步創編。
3、隨樂完整表演。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活潑歡快的歌曲,可前已經聽賞多次,對歌曲的旋律、節奏已經比較熟悉了,所以小朋友在學習歌曲的時候是很順利的。在進行舞蹈動作探索的時候,小朋友也能根據已有經驗積極進行嘗試。在活動中,很多小朋友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前奏結束,朋友還沒有找好,慢了哪怕是一小會兒就影響了下面的整套動作,因為音樂很快,除非跳掉動作才能趕上。但是小朋友都只會按部就班地一個一個動作進行下去。所以活動中最主要的還是聽辯前奏,因為前奏部分是小朋友找朋友的部分,前奏結束,小朋友必須已經找到朋友。歌曲開始就已經要開始邀請了。
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認識小麥,了解小麥的生長過程,會正確種植并關注、照料小麥的生長過程。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激發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小麥、種植園、小鋤頭、小鏟子、灑水壺等。
【活動建議】
種植適合月份:11月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小麥,幼兒自由觀察,了解小麥的外形及特征。
師:小朋友多見過小麥嗎?它長的什么樣?
讓孩子自由討論小麥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
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了解小麥的外形特征和組成部分,認識其根、莖、葉的`形狀;小麥的莖俗稱麥秸,空心、有節、光滑、葉狹長;莖的頂端長麥穗,麥穗有針一樣的麥芒,麥穗成熟時是金黃色的。
2、提出種植任務:種小麥。討論:怎樣種?
3、幼兒種小麥:松土用小鋤頭、小鏟子把大塊的土弄碎,將小麥撒到土里,用小鏟子敲幾下泥土,整平土地。澆水將周圍的土淋濕。
4、記錄種植時間,并每周定期為小麥澆水,記錄觀察到的小麥生長狀況,將情況記錄在小麥生長日記中。小麥生長日記每頁記錄內容包括日期、天氣、小麥生長狀況等基本情況(配圖)。
5、一個生長周期后,引導幼兒整理、裝訂“小麥生長日記”,做成一本自己的“書”(附幼兒進行小麥種植步驟活動照片,及幼兒做成的一本小麥生長日記書)。
形式:個別操作。
評價:正確種植小麥持之以恒照料小麥完成一個生長周期。
活動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創造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去思考、去學習、去實踐,從而體現了《綱要》中所規定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的思想。例如,認識小麥時,先讓幼兒主動去觀察;用肢體語言表現小麥的生長過程時也充分尊重幼兒個體獨特的表現力。
新《綱要》明確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該根據需要合理的安排,因時,因內容靈活的運用。在我們以往的教學觀念中,總是以孩子學到了多少內容來定義他的學習到底好還是壞。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幼兒園的學習,我們并不是要讓孩子學到多少,而是要積極的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在各項活動中獲得滿足和享受到樂趣,進而使這種滿足和樂趣成為孩子終身發展的需要。所以,我們教師也無須特別鐘情于我們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而是應該隨時隨地的觀察幼兒的興趣,以幼兒興趣的需要隨時調整我們的教育內容及方案。本次活動中,教師采用了親身體驗、游戲、課件等教學形式組織活動,使幼兒在看看、聽聽、玩玩、說說、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麥子的生長過程,懂得了珍惜糧食。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中班科學教案 篇4
目標
1.了解尋找、觀察、捉螞蟻的方法。知道螞蟻的外形特征、食性和運動方式。
2.產生探索螞蟻等昆蟲的運動方式的興趣。
準備
1.幼兒每人準備一個昆蟲盒(或廢舊小瓶、小盒)。
2.請幼兒為螞蟻準備一些食物,并了解一些有關螞蟻的知識。
3.放大鏡、白紙、彩色水。
過程
1.捉螞蟻。
――啟發幼兒選擇墻角邊、草地上、水泥地上、花園里等不同的地方投放食物,并耐心等。
――在等待的同時,設想螞蟻喜歡吃什么,螞蟻生活在哪里。
――發現螞蟻出來覓食后,引導幼兒觀察思考螞蟻怎樣找食物,怎樣搬運食物,它們會把食物搬到哪里去。
――每人捉1―2只螞蟻放在昆蟲盒里帶回活動室。
2.觀察螞蟻。
――交流捕捉經驗:在哪里發現螞蟻的,螞蟻喜歡吃什么?
――用放大鏡觀察螞蟻,說說螞蟻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
――向大家介紹自己了解的有關螞蟻的知識,如:螞蟻身體的.結構,螞蟻觸角的用處,螞蟻的力氣很大,螞蟻會合作搬運東西等。
3.留下螞蟻行進圖。
――在桌子上鋪上大白紙,灑上一些螞蟻愛吃的食物,將螞蟻放在紙上,觀察螞蟻是怎樣運動的。
――將彩色水滴在螞蟻身上,螞蟻爬行時便會留下彩色印跡。觀察螞蟻行走的路線。
【中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水_中班科學教案07-05
中班科學教案:會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學教案07-19
中班優秀科學教案02-16
中班科學教案【精選】08-02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8-11
(經典)中班科學教案08-16
[精選]中班科學教案08-10
中班《夏天》科學教案03-29
中班動物科學教案04-01
中班科學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