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科學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幼兒對水的喜愛似乎是一種天性,只要有時間、有機會他們總愛在水里玩耍、嘻鬧,但又往往受到大人的制約,無法盡興地去玩水。我們經常發現在洗手時幼兒們經常把衣服袖子弄濕,或者是洗一次手要花很長的時間。他們相互澆水,潑水,并堵住出水口囤積水……玩得不亦樂乎。《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探索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為了徹底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尊重他們對水的興趣,使他們對水有更多的了解,我由然而生,何不安排一次《玩水》的活動,讓他們從自由玩水到有選擇地使用工具玩水。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加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的機會,讓他們在玩水中積累更多的生活體驗,充分體現"玩中學"這一教學理念,使幼兒在豐富適宜的環境中獲得自然的發展。于是我設計了教學活動《運水》。
二、活動目標
1、幼兒在運水游戲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幼兒能認識和選擇在不同情況下適宜運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3、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受玩水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水、充氣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鏟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紙、海綿等。
四、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對水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玩過水嗎?""水是什么樣的?""玩水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小朋友的身上弄濕)
(二)通過玩水,自由探索。
1、徒手運水。
(1)、角色扮演,完成任務。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接到一個新任務,就是把這邊的水運到那邊的水箱里去。我們一起用手把水捧過去吧。
(2)、幼兒徒手運水。
(滲透教育"水是很珍貴的,別把它漏到地上了。"引導幼兒發現把手指閉得更緊,水就漏得少些。)
(3)、教師小結用手運水情況,鼓勵幼兒尋找更好的運水方法。
師:孩子們,來看看我們的水運得怎么樣了?(引導幼兒在說用手運水的困難時,進一步感受水的流動性。)用手運,水容易漏掉而且很慢。有其他好辦法嗎?(用 工具運)
2、 活用工具,巧妙運水。
(1)、通過觀察,引導幼兒思考,并自由選擇工具運水。(增添教師語言)
(2)、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選擇和判斷出適宜且高效的運水工具。
教師參與到運水中,鼓勵孩子們敘述他們做的事,并與孩子們分析為什么有些工具更有效。("這個水桶好大,可以裝那么多水!""這個工具有洞,水都漏掉了"……)
(3)、水越來越少了,觀察幼兒是否會轉換工具運水。
(原本高效的大工具變得不適用了,觀察幼兒是否用小工具操作。)(開始拿著小工具運水的孩子會發現,此時手中的工具比那些大工具更能舀起水來)(用小工具舀起來就運會很累,孩子們會用小工具舀起水裝進大工具中再運)
(4)、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用吸水材料運水并用語言說出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師:水只剩一點點了,我們要把水池里的水運得一滴也不剩。看看還有哪些材料我們沒有用過?
("我一壓海綿,水就跑到里面去了,再擠,水就流出來了""紙也是這樣""毛巾也可以"……)(孩子們在之前小工具和大工具合作中積累了經驗,現在也知道把水吸進材料里擠在大工具里再運)(有的孩子還是堅持用小工具舀,他們會把充氣水池按住,這樣水會方便舀起來些)
(三)師幼互相交流探索結果。
1、請出勤勞的工具。
師:水終于運完了,我們坐下休息一會兒吧!剛才運水,寶貝們用了哪些工具呢?說給大家聽一聽。
(有目的地引導孩子說出為什么有的工具不可以運水;吸水材料是怎樣運水的)
2、工具寶寶細分類。
師:工具寶寶們幫我們運了那么多水,也累了,他們想回家休息了。看,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的家在這里,不可以運水的工具寶寶住在這個房子里。請小朋友們把他們送回家。
3、檢查工具是否擺放正確。
(四)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下一次,我們還要想辦法把這些漏水的工具改裝成可以運水的工具。
五、活動反思
玩水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感興趣的事。利用孩子這一天性,在運水活動中,為幼兒營造了輕松、愉快、自主的運水氛圍。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運水活動中來,盡情地表達著、思考著、表現著。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玩水、運水,充分感受了水的特性,享受到了玩水帶來的樂趣,探索在不同情形下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和材料來運水。從而獲得粗淺的科學知識和科學體驗,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從小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通過此次活動,給我最大的啟示是:讓孩子們在探索的世界中得到自由和快樂,少一些約束,少一些畏懼。架起一座幼兒嬉戲與學習之間的橋梁,讓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利用器物模擬出月球圍繞地球轉的原理。
科學知識: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豎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聽取其他同學的看法和意見。
2、體會到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3、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愿意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
教學重點:
1、認識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體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體驗到物體間存在著相互吸引的萬有引力,天體的圓周運動可以產生離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實驗感受到物體重力的方向。
2、能夠用水杯做模擬萬有引力的實驗。
教學具準備:
米尺,裝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繩),畫重力方向記錄圖。
教學過程:
一、生活現象揭示物體都要落地
1、談話: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些現象。(出示動畫:雨點落到地上、樹葉飄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書從桌子上掉下來、水龍頭打開水流下來、球扔出去后掉下來)
2、雨點、樹葉、杯子里的水、書、自來水、球,它們最終都會怎么樣?(板書:落地)
二、感受物體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談話:如果老師松手,米尺會怎樣?(演示)怎樣讓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抓尺子的游戲。
出示游戲規則,邊講解邊請學生上臺演示。
(1)游戲由甲乙兩個同學相互配合來完成;
(2)甲同學將右手抬起與腰齊平,張開右手虎口;
(3)乙同學提起米尺,將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學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學的.手);
(4)當乙同學放下米尺時,甲同學迅速捏緊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兩次游戲后,甲乙同學相互交換再做兩次游戲。
(6)甲乙同學完成游戲后,將米尺交給另外兩個同學玩。
注:(1)沒有輪到游戲的同學請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甲同學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學生游戲,觀察手的運動方向,體會手里的感覺。
4、游戲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5、師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抓老師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學仔細觀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甲同學的右手會向哪個方向運動?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間,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3)這股力來自哪里呢?
6、揭示:我們把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書: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師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嗎?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組輪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
9、指名說說:提起水桶時,你手里有什么感覺?如果你放手,水桶會怎樣?
10、小結:不管是離開地面的物體,還是在地面上的物體,它們都會被地球吸引產生重力。
三、認識重力的方向
1、談話:重力使物體向哪個方向落的呢?我們可以用箭頭來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畫↓)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圖。
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樣的呢?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指向地心)
(4)小結:地球表面的任何物體,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們把這個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豎直向下。(板書:豎直↓)
5、出示下雨、樹葉飄落、水打翻、書掉下來、水龍頭滴水、扔球圖,讓學生畫畫這些運動的物體受到重力的圖。
(1)談話:掉落的雨點、飄落的樹葉、掉落的書本、流下來的自來水、扔出去的小球,它們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畫一畫。
(2)學生畫重力方向。
(3)畫后交流。
A.指名學生在實物投影儀展示畫的重力方向。教師及時記錄學生畫的情況。
B.物體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C.為什么這些物體都會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
四、解釋牛頓的第一個問題
1、談話:蘋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點從天上落到地上、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一樣,非常平常。大科學家牛頓看到了蘋果落地會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嗎?
2、邊介紹邊出示牛頓與蘋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個問題)。
3、牛頓在300多年前提出的問題,通過今天的學習,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板書: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4、牛頓是怎么解釋的呢?(出示牛頓的第一個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把蘋果拉向地面,這種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向地面,這個力來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結:牛頓說的“垂直向下”和我們說的“豎直向下”是一樣的意思。同學們的解釋和大科學家牛頓的解釋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們只要對一些現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五、嘗試解釋牛頓的第二個問題
1、看到蘋果落地,你會想到些什么呢?
2、牛頓還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頓想到的第二個問題)你沒有想到吧?
牛頓思考問題的深度比我們更深,想到的問題更具有探究性,這就是大科學家牛頓比我們高明的地方,我們應該向牛頓學習。
3、對于牛頓的第二個問題,你能作出怎樣的解釋呢?(學生討論,說說)
4、在解釋這個問題前,讓我們先來做個“滴水不漏”的小游戲,好嗎?
5、講解游戲規則,教師演示,請一個學生演示。
(1)用手緊緊握住系著水杯的繩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轉。
6、學生游戲。
7、談話:當我們把水杯傾斜甚至倒過來的時候,水會怎樣?為什么會掉下來?
當水杯快速旋轉時,水有沒有掉下來?水為什么沒有掉下來?
提示:剛才我們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樣運動的?
(板畫:水杯繞手圓周運動軌跡圖)
8、你能對牛頓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的作出解釋了嗎?
(提示:月球是圍繞地球轉動的。那么月球圍繞地球轉動和剛才的旋轉水杯有什么聯系呢?)
9、可以說,沒有牛頓對“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的解釋,就沒有今天的航天事業。
請看——(播放神五載人飛船發射的視頻)
六、課堂總結
(時間充裕)牛頓看到蘋果落地,產生了“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并帶著這個疑問進行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并圍繞“蘋果為什么落地”作出了兩個非常科學的解釋,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同學們在生活中也會對一些現象產生疑問嗎?(請學生說說)
你有過像牛頓一樣,對這些疑問去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
你愿意像牛頓一樣,對這些疑問去大膽地假設、實驗、分析、總結?
(時間不足)任何科學認識都來源于科學實踐,科學認識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科學實踐是充滿樂趣的,愿你們能像科學家牛頓那樣大膽想象,熱愛科學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頓一樣有偉大的發現!
板書:
20、蘋果為什么會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保持與發展對身邊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養興趣,善于猜想,樂于合作交流。認識了生活中常見的力重力。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使幼兒進一步了解葉子的各種食用方法。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傾聽習慣。
3、體驗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教育幼兒多吃蔬菜,不挑食。
活動準備
1、各種可以食用的葉子:大白菜、包菜、生菜、香菜、枇杷葉、魚腥草等。
2、方籃若干個(標有生吃、熟吃、做藥等圖形標志)。
3、課件《可以食用的葉子》。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活動。
1、師生共同回憶葉子的用途,許多葉子我們人可以吃。
(1)師:小朋友們平時吃過那些葉子呢?你是怎么吃的?
(2)集中討論:你吃過那些葉子,你是怎么吃的?
2、教師:原來葉子有這么多的吃法呀,有的可以煮熟了吃,有的可以生吃,有的可以作藥吃。
二、分類活動。
1、第一次分類:
師: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可以吃的葉子,請小朋友找一找,想一想,那些葉子你吃過,你是怎么吃的`,然后把它放入三個相應的籃子里。
(依次出示三種標志并作解釋)。
2、教師檢查其中一組幼兒分類情況,指出明顯的錯誤,引導幼兒進入第二次分類。
師:小朋友分得這么多,老師都檢查不過來了,請小朋友也來當當小老師,檢查一下別的小朋友分得對不對,好嗎?如果不對,請你把它找出來,放在合適的籃子里。
3、,請幼兒說說:你發現哪些葉子分錯了,你是怎么分的。
4、師:其實我們可以食用的葉子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一看好嗎?
(1)幫助幼兒進一步鞏固葉子的食用方法。
(2)顯示一些可以食用的葉子,請小朋友說說這些葉子叫什么,是怎么吃的。
5、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這么多可以吃的葉子,你們知道它是從那里來的嗎?是誰種出來的?
教師鼓勵幼兒將平日里看到的農民伯伯及爺爺奶奶種菜的樣子大膽的表現出來。
三、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品德教育。
1、知道蔬菜有營養,要多吃蔬菜。
2、知道農民伯伯種菜很辛苦,要尊敬他們。
活動延伸
1、制作葉子拼盤。
2、制作生菜沙拉。
3、繼續了解可以食用的葉子的名稱、食用方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范文10-15
冬天科學教案02-14
幼師科學教案02-19
科學教案模板02-22
精品科學教案03-03
有關科學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