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小班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小班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小班教案1
活動名稱:
粽情端午
活動地點:
小二班教室
活動目標:
1、體驗民俗文化,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2、喜歡勞動,樂于參加家務。
3、初步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活動準備:
視頻(端午節如何包粽子)粽葉細線已經弄好的粽子餡安全剪刀盆子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
老師:小朋友們好!端午節快到了,老師家里要來客人,小朋友們說說老師應該做什么招待客人呢?
小朋友:粽子。
老師:小朋友們真聰明,給老師解決了一個大難題,可是老師還有一個大難題,小朋友們愿不愿意幫助老師啊?
小朋友:愿意。
老師:老師家要來好多客人,可是老是一個人包粽子,忙不過來,小朋友們可以和老師一起包粽子嗎?
小朋友:可以。
老師:小朋友們真好。可是你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小朋友有的回答知道,有的回答不知道。)小朋友知不知道都沒有關系,下面來和老師一起一起看一個動畫片,大家就都知道了。
2、觀看視頻
了解端午節由來以及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
老師:看了動畫片,小朋友們知道為什么端午節會吃粽子了吧?小朋友們回家后可以講給爸爸媽媽聽聽看。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視頻,看看粽子怎么包,完了小朋友們可要幫助老師喔。
(放視頻)
老師:小朋友們,看看那你們前面都有那些材料,現在我們就要用這些材料包出又香又甜的粽子。大家一起來。老師先給大家示范一下。
(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剪刀。通過視頻學習及老師的.示范,部分幼兒能自己摸索著包出一個大概,對于還不會或者無從下手的幼兒采用同伴幫助及老師指導,確保每個幼兒都參與到活動中)
老師:哇,xx包的粽子真好看,大家快向他學習,看看他是怎么包的,怎么才能包的又好又快。
3、結束部分
老師總結:哇,小朋友們真是能干,包的粽子讓老師忍不住要流口水啦。這下老師不用擔心沒法招呼客人了。謝謝小朋友們。希望大家能度過一個愉快的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粽子香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
4、學念兒歌《五月五》。
活動延伸
告訴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吃,并給爸爸媽媽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節》小班教案2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小一班教室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準備:
1、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2、制作端午節習俗ppt
3、各種形狀的.粽子。
活動過程:
一、說說端午由來
1、說說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
2、講解有關端午節的故事。
二、講講端午習俗
1、請孩子猜猜端午節可以做些什么事?
2、觀看ppt
3、小結:
端午節的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戴香囊------
三、吃吃端午粽子
1、說說自己吃過哪些粽子?
2、孩子品嘗各種粽子,并請孩子說說你吃到的粽子有哪些餡,它的味道是怎樣的?
3、小結:粽子的品種很多,各種粽子好吃營養又好。
四、演演端午節目
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觀察反思:
《端午節》小班教案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幼:端午節......
師:那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我們都要做什么事情來慶祝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師:哇!小朋友們都知道端午節要做這么多事?那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包粽子賽龍舟呢?
2教師播放視頻(端午節的.來歷)3教師再次提問:好了,小朋友們,聽完了這個故事,你們現在知道我們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是為了紀念誰呀?
幼:屈原
二、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講述1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家吃過粽子嗎?粽子長什么樣呀?
幼兒答:圓圓的、有角的、長長的。
師:老師今天也帶來了好多粽子,清小朋友們摸摸看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狀呢(教師以小組形式分發粽子,請小朋友觀察)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適時引導2。
師:好了, 現在老師再請小朋友們告訴你身邊的小朋友,你吃過的粽子都是什么餡兒的,是甜的?咸的?還是辣的?(幼兒與鄰座伙伴結成對子,輪流講述)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運用句型"不僅...還..."
1 教師通過提示引進新的講述經驗師:小朋友們,端午節,我們不僅包各種形狀的粽子,還品嘗了各種口味的粽子,對嗎?
2 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 賽龍舟 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端午節》小班教案4
活動目標:
1、介紹端午節溯源,讓學生認識到端午節最初的意義是中國人民為尋求保護而進行的盛大的對龍圖騰的崇拜。從端午節代代相傳的傳承性,使學生認識到龍的圖騰、龍的文化已深深的注入到了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了。
2、學習和了解與端午節的有關傳統民俗文化。讓學生在學習、交流、感悟中認識到:端午節不僅與中國的傳統農耕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同時也體現了中國人的對龍的圖騰的崇拜,寄托了人們對幸福和健康生活的追求。
3、組織學生搜集端午節相關資料,采集艾蒿實物,講述自己所知所聞的端午習俗,以及參加包粽子活動等行為,鍛煉學生搜集加工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
4、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端午節的賽龍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動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節日了,從深層次看,它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成為聯系中華民族的紐帶。活動內容和步驟:
端午節的溯源
(一)端午節與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關系
師:今天我們活動課的主題是感知端午節民俗文化。請大家看大屏幕,這是一首在大江南北傳唱的民謠,請大家齊聲朗讀。
(大屏幕出示民謠: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片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師:這首民謠反映的是中國哪個傳統節日的習俗?
生:回答。
師:這個節日還有哪些別稱?
生:這個端午節其實有很多名稱,又被稱為端陽節、重五節、天長節等。
師:這個節日是在什么時間?
生:回答。
師:具體的日子是在“農歷五月初五”。
師: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節日。這三大傳統節日都帶有明顯的農業文化特色,節日本身就反映出農業社會的生活規律: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預祝豐收——?——慶祝豐收(大屏幕出示)
師:你猜測一下:處在春節和中秋節之間的端午節又有何涵義呢?
生:回答。
師:人們最希望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師:這時人們希望風調雨順,使糧食有個好收成。所以端午節就是人們企盼風調雨順、企盼豐收的節日。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
預祝豐收——企昐豐收——慶祝豐收(大屏幕出示
(二)端午節的起源
師:剛剛我們了解了,端午節就是人們企盼豐收的節日,那人們在向誰企盼呢?在神話傳說中,誰又擁有騰云駕霧、呼風喚雨的威力呢?
生:龍!
師:在現實中有龍這種動物嗎?
師:龍實際上是我們祖先創造幻想出來的。
師:在遠古時代,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給予合理的解釋的現象,如:天災、人禍、生死都懷有難以名狀的恐懼,所以他們就希望有一種偉大的力量能保護自己,所以,我們的祖先就幻想出了一個保護神——龍。
師:其實龍的形象來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動物,你能說說來源于哪些動物嗎?
生:
(屏顯:龍及下列文字:它的角似鹿,頭似駱,耳似牛,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尾似馬。龍威力無比,“能幽能明,能吸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師:在古人看來,龍能消災降幅,是吉祥如意、國泰民安的象征;龍還能呼風喚雨,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保證。所以人們對龍充滿了無限的崇敬和熱愛。為了表達這種敬意,我們的祖先每年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拜龍的活動,祈求平安如意,風調雨順。
在這一活動中,人們劃龍舟,向水里投放裝在竹筒中或包在樹葉里的食物給龍神吃。人們懷著無比虔誠之心,祈求龍神對自己的生命給予充分的保障。
而這其實就是最初意義的端午節,即:進行盛大的對龍的祭拜活動。
師:平民百姓把龍當作自己的神靈,表示出極大的虔誠。而封建帝王也把龍當作自己的真身,自稱是“真龍天子”,以提高自己的統治地位。他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龍,你能舉例說明嗎?生:回答。
師:他們穿龍袍,居龍庭,坐龍椅,乘龍車,里里外外一幅龍的包裝。其實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都能處處看見龍的身影,你能列舉一二嗎?
生:回答。(人的屬相中有龍的身影、繪畫、書法、雕塑、服飾、建筑等)
師:從這個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龍的形象、龍的文化,已經深深地注入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中華海內外的兒女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龍的傳人”。
師:在今天,我們聽到的有關端午節的起源傳說大多都和一個人有關,他是誰?生:回答。屈原。
師:其實,紀念屈原只是端午節起源的一種說法。端午節還有其它起源如:紀念伍子胥、紀念越王勾踐、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既然說端午節最初的意義就是進行盛大的對龍的祭拜活動。那人們為什么又把這些歷史人物串演進端午節的傳說中呢?
生:回答。
師:完成這種串演傳說的時代是春秋戰國之后。我們學過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特點是什么?生:回答。
師: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掠奪拼殺,使人們又驚訝的發現,擺在他們面前最強的敵人,不是自然,而是人類自身:人性的假、惡、丑,時時刻刻向真、善、美發出挑戰。后來人們發現,即使在這樣的年代,也有勇武的伍子胥,發憤的越王勾踐,忠義的賢臣介子推,愛國的詩人屈原等,他們成為反思歷史真善美的代表,他們又與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著或多或少的牽連,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的把他們變成龍的圣典——端午節的新的紀念對象,這樣就形成了因地而異的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了。
師: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傳說經時代的演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曾有詩云:“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為什么這么說?首先我們要了解屈原。
生:一生講關于屈原的故事。(一生古箏伴奏,大屏幕展示有關屈原的連續的畫面)師:屈原曾作《橘頌》來自我表白。(大屏幕出示《橘頌》,配聲)
師:這反映了屈原一種什么樣的思想?
生:回答。
師:通過《橘頌》屈原的愛國、忠于國家的思想表露無疑。他的生不能為國為民造福、不如壯烈地死地人生抉擇和信念是非常可貴的。
師: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社會安定,因而對這位古代卓越的詩人和政治家屈原非常的懷念,所以在當時五月初五端午節紀念屈原成為南北各地廣大人民群眾一致認同的說法。到了北宋,朝廷經常受到遼、西夏等國的侵擾,為了激發人們的愛國思想,北宋皇帝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正式規定端午節為全國性的'紀念日,自此后,端午節就成為緬懷偉大的愛國者屈原和驅瘟避邪防病衛生的綜合性的盛大節日。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世界各國都開展了紀念屈原的活動。而他家鄉的人民更是懷念他,還修建了屈原祠來供奉他。(大屏幕展示圖片)
端午節習俗面面觀
師:今年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你往年的端午節是怎樣過的,都有哪些習俗?
生:介紹。
(一)插掛艾蒿
師:關于端午節的習俗的確很多,看,這教室黑板兩邊掛的是什么?這是咱同學親自采集來的艾蒿。農歷五月初五插艾蒿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生傳看)為什么在端午節那天要插掛艾蒿?在民間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生:簡單講述插掛艾蒿的傳說。
師:從這個傳說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古時,人們把插艾蒿當作一種避災驅邪的活動。而實際上插艾蒿的確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你知道嗎?
生:交流。出示艾蒿的醫用價值。
師:原來艾蒿的用途這么多。
師:與我們插艾蒿的習俗相仿,我國有些地區有掛菖蒲的習俗。但無論是插艾蒿還是掛菖蒲,都表達了中國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追求。
(二)賽龍舟
師:端午節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是什么呢?
生:回答。
師:龍舟競渡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現在大凡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龍舟競渡活動。
師:賽龍舟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全民健身的活動。
(三)吃粽子
師:提到過節,就不能不說到吃。端午節必須要吃的食品是什么?
生:粽子。
師:端午節為什么必須吃粽子?有哪位同學了解?
生:講述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師:其實,粽子的產生比屈原活著的年代還要早。最初只是民間普通食品,而且也不固定在端午節吃。到晉朝時,粽子才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唐宋時,粽子成為端午節必備的食品。到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也要吃粽子,當然在這幾千年的發展中,粽子也不斷的演變著。師:你吃過的粽子都有什么口味的?
生:交流。
師:現在粽子的口味,有甜、香、咸、辣之別,我國廣州潮州一帶的人還喜歡吃一頭用甜料,一頭用咸料做餡的一粽兩味的“雙拼粽”。從外形上,有角粽、錐粽、稱錘粽、小腳粽、枕頭粽、筒粽之分;品種有桃花粽、八寶粽、火腿粽等類型。這小小的粽子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包粽子也成為一家人享受團聚的時刻。咱同學中有沒有會包粽子的?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咱們一起動手包粽子,把端午節的祝福送給你的父母、朋友。(大屏幕展示,教師示范,部分學生動手包粽子,部分學生系五色絲,配古箏)
小結:
師:(大屏幕展示小結)現在端午節的賽龍舟、插艾蒿、吃粽子等活動已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之列。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節日了,從深層次看,它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成為聯系中華民族的紐帶。年年歲歲,歲歲年年的端午節將良好的中華民族傳統,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注入中國人的血脈中。
《端午節》小班教案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的日期,通過學習端午節兒歌,知道什么是端午節。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從聽故事看視頻中感受端午節的意義。
3、幼兒和老師還只有伙伴一起玩玩端午節相關游戲、嘗嘗端午節粽子,共享節日的.快樂。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粽子
2、艾蒿等實物
3、端午的相關圖片和動畫
活動過程
1、教師引導幼兒學習兒歌,《五月五》,讓幼兒感受到端午節是一個喜慶、熱鬧、愉快的節日。
教學反思
五月五是端午,小朋友來跳舞,吃粽子,賽龍舟,高高興興過端午。前腳才送走歡樂的六一兒童節,接著父親節和端午節就一起到來!幼兒園為了紀念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以上這篇社會領域的教案是小班幼兒認識端午節而開展的活動。
《端午節》小班教案6
活動目標:
1、通過分享、交流,初步了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制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制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活動過程:
講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指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么呀?(菖蒲)那為什么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鐘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劃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后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劃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們怕河里的.魚蝦把他的尸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里喂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小班教案7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受粽子的特征,體驗吃粽子的快樂。
2、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
活動準備:
每組桌子放上大小形狀味道各不一樣的粽子一盤,濕巾紙若干。
活動過程:
1、猜猜摸摸今天老師在桌子上的盤子里放了一樣好吃的東西食品,猜猜看是什么?
——幼兒聞一聞是什么味道的,猜猜會是什么?
——幼兒摸一摸,是什么感覺?是什么形狀的,再猜猜會是什么?(是什么形狀的,像什么?)
——這一會兒像……有一會兒像……會是什么呢?
——哇,原來是是香香的粽子
2、嘗嘗說說——好香的粽子,你吃過嗎?什么味的?你們還想不想吃?
——幼兒吃粽子
A、每位幼兒拿一個小粽子,自己來剝,剝下的粽葉放在盤子里。粽子外面衣服叫什么,你知道嗎?
B、幼兒邊吃粽子邊隨機問:你的粽子是什么形狀的`?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粽子?
C、吃完后提問與小結:
——吃粽子的時候先把什么解開。(繩子)然后剝開什么?(粽葉)
——你剛才吃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粽子外面是什么?粽子里面有什么?
——我們吃到了各種味道的粽子,有的小朋友吃的是咸咸鮮鮮的肉粽,有的是甜甜的豆沙粽,有的是淡淡的白米粽、赤豆粽。
3、介紹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我們為什么要吃粽子?什么日子才會吃粽子呢?
——端午節是幾月幾號呢?
——原來端午節大家都要吃粽子。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會有什么活動呢?(遷移活動:了解端午節的傳統風俗)寫王字掛香袋
4、拓展游戲
——QQ粽子店環境創設:QQ粽子店;材料:QQ粽子、各種可以做餡的圖片;玩法:幼兒剪下做餡的圖片,貼在QQ粽子上,送到粽子店,講講它的味道。
《端午節》小班教案8
(一)主題來源:
夏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活動。其主要內容有: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撞蛋、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飲用雄黃酒等。端午節同時是一個可以和親友團聚一起度過的節日,端午節也可以舉行許多活動,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過一個特別的有意義的端午節,參與端午節的一些慶祝活動。通過端午節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用心去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們結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二)主題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能對傳統節日感興趣,激發幼兒的愛國情感。
2.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感受端午節賽龍舟活動的氛圍,樂于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3.知道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通過觀察,了解粽子是由粽葉、糯米等包成的。
二、活動方案設計
(一)環境創設
1.更新區角內容,創設與端午節有關的區域活動。
2.增加有關端午節氣氛的環境布置。
3.創設主題為《歡天喜地慶端午》的主題墻。
(二)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陪同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端午節活動。
(三)活動涉及領域
語言:兒歌《端午節》
社會:《端午節的由來》
科學:《好吃的粽子》
美術:手工《端午香袋》
健康:競賽游戲《賽龍舟》
(四)具體活動安排
1.6月14日 社會《端午節的由來》
2.6月15日 兒歌《端午到》
3.6月18日 手工《端午香袋》
4.6月19日 科學《好吃的粽子》
5.6月20日 競賽游戲《賽龍舟》
《端午節》小班教案9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培養幼兒勇敢、活潑的個性。
5、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教學準備:
1、故事錄音。
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么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并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
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端午節》小班教案10
活動目標:
1、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
2、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飽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種口味。
活動準備:
1、插艾草、劃龍舟的圖片。
2、活動前請家長向幼兒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圖片
教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
小朋友:“什么節日?”
教師:“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
(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三、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教師小結: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
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里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1、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活動結束!
《端午節》小班教案11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玩,嘗嘗,共享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粽子,鴨蛋,香包,圖片
活動過程:
一、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源于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每年的農歷五月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他。
二、端午的習俗
1.小朋友,今天,我們的、教室的門上掛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掛呢?
2.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1)掛艾葉:凈化環境,驅蟲驅蚊。
(2)賽龍舟:劃船救屈原。
(3)吃粽子:屈原死了,投河喂魚救屈原。
(4)配香包:驅邪的意思。
三、學習兒歌《賽龍舟》
四、吃粽子
1.觀察粽子的外形
今天,小朋友們帶了了許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摸摸看,想一想,它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
2.認識粽葉
粽子上的陣陣清香是從這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3.幼兒品嘗并講訴粽子的餡以及它的味道。
4.小結: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活動反思:
在活動前,我擔心這樣的社會活動幼兒大概不會有多大興趣,但活動的過程和效果卻令我興奮:當我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時,幼兒聽得非常認真,他們的小臉上出現的是敬佩的神情。在聽到屈原投江自盡的時候,他們的神情暗淡下來,一副副傷心的表情。有的幼兒還把從爸爸媽媽那兒聽來的別的來歷和習俗講給大家聽。有的幼兒還說出了門上插艾草、小孩戴“長命縷”等習俗,看來幼兒的知識經驗儲備得還是不少的。
活動中,幼兒又進一步的知道了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和緣由,使幼兒對端午節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學習兒歌賽龍舟的環節中,強烈的激發了小朋友的愛國主義情感,他們很認真地學習,非常的好.
最后的吃粽子環節,小朋友又特別的開心,使活動達到高潮.
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端午節》小班教案12
活動目標:
1、在觀察、品嘗中發現粽子的口味、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并樂意與同伴交流。
2、初步了解粽子的制作過程。
3、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粽子,包粽子的材料(米、粽葉、棉線等)。
活動過程:
1、展示、介紹“我收集的粽子”,了解粽子種類的多樣。
★指導語:你帶來的是什么粽子?它是什么形狀、什么口味的`?
2、觀看包粽子,了解包粽子所需要的材料。
(1)討論、認識包粽子的材料。
★指導語:你知道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嗎?(根據幼兒所述,一一出示相應材料并加以認識。)
(2)觀看老師(或家長)包粽子、煮粽子的過程。
3、品嘗粽子、交流粽子的口味等,體驗過端午節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通過這樣多種感官的活動,幼兒才得到了收獲。同時,也知道了什么是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實踐操作。
《端午節》小班教案1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萌發幼兒對端午節民族文化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
3、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粽子的制作方法,嘗試手工制作粽子。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準備
1、教學課件《端午節》
2、兒歌《快樂的端午節》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節相關習俗文化圖片
5、粽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廚師教學課件,進入芝麻開門環節,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端午節活動。
(1)教師帶領幼兒跟讀兒歌《快樂的端午節》,感知端午節的'習俗。
(2)你們剛才聽了兒歌,兒歌中描述了什么內容?
(3)這是什么節日?圖中的人們都在做什么?
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幼兒觀看圖片,人們正在賽龍舟,這是端午節的習俗。
2、教師繼續出示課件,進入社會大觀察環節,幼兒觀察圖片,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1)你知道端午節是哪一天嗎?
(2)你們家里是怎樣過的端午節呢?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到來時,家里會吃粽子,誘人賽龍舟,還會插菖蒲、掛艾蒿。
3、教師講述故事,調動幼兒的情感。
(1)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述屈原的故事,激發幼兒的情感。
(2)請幼兒聽完故事后說說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對故事中的屈原說點什么呢?
4、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看圖片,認識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驟方法。
(1)教師播放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師分發好吃的點心:粽子。
(3)幼兒品嘗粽子,在吃粽子的環節中感受節日的氣氛。
活動延伸
(1)教師將手工制作材料:卡紙、紙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在美工區動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師在本次端午節主題活動結束后,還可以舉行一次端午節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當天一起來包粽子。
教學反思
本活動設計,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從而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又因為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故本活動設計通過包粽子、看圖片、采艾草、做龍舟、賽龍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從而使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
《端午節》小班教案14
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有關端午的圖片。
2.ppt,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師:(教師出示粽子,龍舟,香袋,長命縷,雄黃酒圖片)小朋友看看圖片,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他它們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龍舟(船),香袋......
師:我們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粽子,有龍舟,有香袋,還有的是什么東西呢?有沒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師:圖片中的東西一起復述一遍
你見過這些東西嗎?在哪里見到的?
幼:見過。家里,商店里......
師:現在,我們在家里,店里很容易看到這些物品,那小朋友們知道這些東西是在哪個節日里要用到的嗎?
幼:端午節
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師:小朋友們很認真,把爸爸,媽媽告訴你們的節日記下來了。沒有錯,這些東西呢,都要在端午節用的'。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告訴老師,端午節是每年的什么時候?
幼:6月6日(公歷)五月初五(農歷)(給幼兒分析公歷,農歷)
師: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小朋友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幼:屈原......
師: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聰明,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這個節日啊,和我國以為著名的詩人有關。我們一起來看看圖片,聽聽屈原的故事
(教師講故事......完)
師:端午節和誰有關?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屈原
師: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過端午節;小朋友們想想,為什么人們要紀念他啊?
幼:人好,死了,愛國家......(表達了人們對屈原怎樣的感情)
師:因為屈原愛自己的國家,他聽到自己國家滅亡了,心里很難受,跳進了汨羅江,小朋友們說屈原怎么樣啊?
幼:很偉大......
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
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
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
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小班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了解端午節包粽子的幾種特有包法、名稱。
2、引導幼兒初步學習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纏繞、捆綁的方式包粽子。
3、幼兒能互相幫助,體驗合作包粽子的樂趣。
本次活動的重點:了解粽子的來歷和特點,學習包粽子。
本次活動的難點:能將粽子包好并捆緊。
二、活動準備
1、有濕度的碎泥
2、粽葉若干、橡皮筋
3、范例、課件
三、活動過程
1、教師情境導入,引入今天主題,激發幼兒學習包粽子的興趣。
(1)小朋友們,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形狀的粽子?
(2)教師出示課件,幫助幼兒了解不同形狀的粽子。
我們吃過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還有四角粽以及團盤粽等。
2、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學習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師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點。
(2)教師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請你們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們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嗎?
(3)以前,有一種粽葉叫蘆葦葉,它也可以用來包粽子。
(4)你們知道粽子葉里面是什么嗎?它是什么做成的呢?
(5)平時,我們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還可以加各種餡。你吃過什么餡兒的粽子呢?
3、教師出示課件,演示包粽子的過程,引導幼兒對包粽子的活動感興趣。
(1)你們包過粽子嗎?今天我們就要用泥巴來學習包粽子。
(2)教師講解介紹制作方法,教師邊示范。重點講解將粽葉卷成三角狀,以及用橡皮筋將粽子裹緊的方法。
a取一片寬大的粽葉,卷成一個圓錐狀。用手在圓錐筒中旋轉一下,讓錐筒更加細長。
b在錐筒中填入糯米。將沒有米的那端,將粽葉的兩側分別向內折。
c之后順勢將粽葉向下折,直到完全蓋住糯米口為止,多余的粽葉反復折收在口上。
d用線繩將粽子捆綁結實即可。
4、幼兒分組包粽子,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互相幫助,對于能力弱的幼兒及時進行指導。
四、活動總結
活動前,根據幼兒的問題設計、制作有關端午節經驗的調查表,鼓勵幼兒廣泛收集資料、積累經驗。活動中,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調查資料,互相交流、分享有關端午節的經驗。結束后,教師與幼兒共同將所搜集的資料進行分類展示。
【《端午節》小班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端午節教案01-18
小班教案:端午節03-20
端午節幼兒小班教案03-04
小班安全教案《端午節》03-22
小班端午節教案【精】03-22
小班端午節教案【薦】03-22
小班端午節教案【熱門】03-22
【推薦】小班端午節教案03-23
【熱】小班端午節教案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