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教學案例(含教學實錄)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教學案例(含教學實錄)《孫權勸學》是從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鑒》中節選的,司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陜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資治通鑒》對于后世之人以史為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篇小故事對于我們也頗多借鑒價值。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煞謨蓪樱合葘憣O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并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并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我以為要從多方面來考慮。從教材編寫者的角度來說,教材編寫者將它編入人物(且均為“不平凡的人物”)單元,很顯然是希望學生能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將它當作一般的文言文來對待,而應緊密圍繞人物來作文章。從閱讀的本質來說,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要從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與作者建立一種人與人的精神聯系,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實施精神上的交流,從中促進自己的成長或發展。那么,這則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給學生的感悟、啟發,將有力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或發展。這同時也是新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么,就很難說有對新課標新教材的深入研究。當然,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一并加以重視。如對文言知識的積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等?傊幵谥R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整體推進。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讀懂全文,注重對文言字詞的積累與運用。
2.體察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對人物的分析能力。
3.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鼓勵學生多角度從文中得到啟示。
[教學方式]
用“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理念及行為組織、參與并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一、入境發問
教師口述勸學的故事,創設情境,學生針對勸學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問。如下: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去勸另一個人讀書,偏偏他要去勸的這個人是一個依靠無數次的浴血拼殺而獲得提升的武將,而且是一個極不喜歡讀書一提起讀書就頭痛的武將,面對這樣一個勸學的故事,你有什么疑問嗎?
這里發問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真誠的面對學生的發問,機智的處理學生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整合為有序、有機的“資源”,實在地納入整節課的學習中。
二、文意釋難(第一次合作)
1.自主讀課文。
2.分工解讀文意。
全文有兩個對話的場面,左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一個場面,右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二個場面。要注意:一讀懂文章寫的內容,二你是怎么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三你還有什么問題?有疑問的可以問老師。
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回參與。相機點拔學生,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文言知識來解決這里的問題。
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讀懂內容。
三、賞文解“疑”(第二次合作)
1.齊讀課文。
2.明確已解及未解的“疑問”。
課前學生提出的疑問中哪些是通過譯讀已經解決了的,答案是什么?哪些是通過譯讀還沒有解決的,答案又是什么?
3.小組討論未解決的疑問。
4.全班交流解決。
此部分內容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要能迅速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反應,引導學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將所提的疑問予以解決。同時,鼓勵學生依托文本發表自己的見解。相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獲。
當然,教師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設想,如考慮到學生最難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孫權和呂蒙在勸與被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
四、體驗對話(第三次合作)。
有一部分體校的學生,他們刻苦訓練,一心想著在全國運動會、亞運會、奧運會上拿冠軍,可提起學習語數外等文化課來,就沒興趣,請你們來勸一勸他,讓他也學起來。第2-4人為一小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 …… 教學反思
這節課比較充分地體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者以“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行為和理念,組織了較豐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面對學習方式的變革,教者的教學行為發生了質的變化,整節課主要是圍繞學生自主的探究在進行。學生在課堂上所討論的問題不是由老師提出的,而是由學生自主提出來的,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而且提出問題有多個時候,有讀文之前提的問題,也有讀文之后提出的問題(如“孫權勸學并不難”),這樣的方式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討論自己提出的問題,其學習的興趣更濃,而且目標也非常明確。同時,合作的方式也使更多的學生集中全體的智慧,學生在相互的啟發中往往有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彩的發言。自主、合作、探究在這一節課的體現是充分的。以學生為主體在這一節課的體現是突出的。
當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并不意味著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忽視。在這節課中,正是教者的點拔,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學習方法的指導;正是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集中時間與精力對難點進行突破;正是教師的啟發,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啟示。這樣使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都得到發展。
反思這一節課,還是有幾點遺憾。一是由于對學生學習基礎的把握不夠,以至于在譯讀這一環節所花時間過多,影響了先期設計中的第三次合作,沒能讓學生當堂完成對同學的勸導。二是由于教者思維的開闊程度不夠,所設計的對同學的勸導未免顯得有些不夠大氣。如果能對學生了解更深入,如果能更多的聽取老師們的意見,想來這兩個問題會得到解決
【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教學案例(含教學實錄)】相關文章:
孫權勸學的教學反思11-04
孫權勸學教學反思04-20
孫權勸學教案01-28
《孫權勸學》教案03-18
孫權勸學教案(經典)11-27
《孫權勸學》優秀教案02-02
孫權勸學優秀教案02-24
《孫權勸學》教案優秀03-22
《孫權勸學》教案范文03-25
《孫權勸學》的閱讀答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