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

時間:2024-11-02 00:08:54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通用5篇)

  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通用5篇)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1

  為鞏固綠化造林成果,促進楊樹產業健康發展,經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從20xx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在全鎮范圍內組織開展“楊樹病蟲害防治突擊月”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繼續以“楊樹產業年”活動為契機,樹立森林健康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治、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方針,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實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

  二、目標要求

  確保全鎮范圍內楊樹病蟲害監測覆蓋率達到100%,防治率98%,成災率小于2%,保證鎮村主干道沿線、河塘、渠防護林、農田林網及重點工程楊樹不受病蟲危害,做到上下聯動,鎮包到村,村包到組,組包到農戶,農戶包到田塊,不論集體還是個體,普通進行一次防治,對重點工程去年發生病蟲害輕重的'要進行2-3次防治。

  三、實施步驟

  (一)宣傳階段(8月10日至8月12日)

  一是大力宣傳做好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義;二是宣傳“誰經營、誰防治”責任制度;三是宣傳防治技術和有關法規,增強全社會做好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

  (二)準備階段(8月13日至8月15日)

  備好農藥、器械和突發災害的應急控制等物資工作。

  (三)防治階段(8月16日至9月10日)

  突出“三個堅持”,堅持群眾自發防治和集中統一防治相結合,堅持“防治并重,以防為主”的原則,對目標已形成危害的地要防治,尚未形成危害的地段也要進行預防,堅持抓住重點區域對縣、鄉、村主要道路和重工程要重點防治。

  (四)檢查驗收階段(9月11日至9月15日)

  鎮將組織有關部門對各村(居)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重點檢查防治措施和方法、防治效果,有無發生嚴重災害等情況。

  (五)保障措施

  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面廣量大,各村(居)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村(居)書記為楊樹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責任人,要親自部署安排,認真抓好落實。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2

  為切實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因旱災造成的損失,制定本技術方案。

  一、進一步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今年的特大旱災將導致小麥條銹病、小春蚜蟲、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發展趨勢;水田保水差,造成水田普遍失墑開裂,破壞了藥膜覆蓋層,使除草劑不能起到封閉土壤的作用,嚴重影響除草劑的除草效果,喜高溫的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發生危害將加重;玉米由于墑情差,氣溫高等不利因素影響,將面臨出苗差,草害、地下害蟲、銹病、蚜蟲、粘蟲等危害加重;蔬菜蚜蟲、甜菜夜蛾、斜紋夜蛾也將加重發生。為此,各級植保部門要一步增強病蟲害防治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做好田間調查,預測預報病蟲發生動態,結合病蟲發生實況及時編發簡報,提前做好農用物資儲備,指導各地開展重大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二、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農藥用藥安全水平

  要加強對群眾用藥的`宣傳和技術指導工作,利用各種培訓會、防治現場和走訪農戶等形式,做好農民群眾病蟲草鼠害的防治指導和用藥安全工作,深入防治現場,指導農民什么時候用藥,用什么藥,怎么用藥,不得多種農藥同時混用。要加強稻田水漿管理,提高稻田雜草防除效果。要注意科學用藥,適時用藥,漏水田、臺田不可用藥,施藥后保水是確保防效的關鍵,切忌漫灌、串灌,田間缺水時可緩灌,但不要淹沒心葉;施藥后保持水層3-5公分,一定要保水4-5天,這樣才能起到比較好的除草效果。

  三、對癥下藥,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開展防治工作

  (一)稻飛虱防治

  1.農業防治:選用抗(耐)蟲水稻品種,進行科學肥水管理,適時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貪青徒長,創造不利于稻飛虱孳生繁殖的生態條件。

  2.生物防治:稻飛虱各蟲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敵種類較多,除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瓢蟲等外,還有蜘蛛、線蟲、菌類等,對稻飛虱的發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應保護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學防治:根據水稻品種類型和稻飛虱發生情況,采用壓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選用高效、低毒、殘效期長的農藥,盡量考慮對天敵的保護,掌握在若蟲盛期施藥,防治指標為:百叢蟲量1000頭,及可進行防治,必須進行統一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稻縱卷葉螟防治

  寄生性天敵卵期主要有擬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幼蟲期主要有縱卷葉螟絨繭蜂、螟蛉絨繭蜂、菲島瘦姬蜂。捕食性天敵有蜘蛛、隱翅蟲類、蛙類、蜻蜓類、瓢蟲類等30余種,其中草間小黑蛛和表翅蟻形隱翅蟲等捕食力最強。設置誘集田,縮小發生和防治面積,選用抗蟲高產良種,減輕或避免受害。孕穗至灌漿期受害損失最重,蠟熟期次之,分蘗期最輕,因此孕穗至灌漿期是防治重點。常用農藥有殺螟桿菌、殺蟲脒、殺螟丹、辛硫磷、敵百蟲、殺螟硫磷、殺蟲雙等。

  1.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也可以通過品種布局設立誘殺田,減少施藥面積。

  2.生物防治:天敵對稻縱卷葉螟有強烈的控制作用。我國采用人工繁殖赤眼峰防治稻縱卷葉螟已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目前已建立了赤眼蜂生產線,為大面積生物防治打下了基礎。生物源農藥b.t.乳劑防治效果也較好。

  3.化學防治:應嚴格按照防治指標,掌握在防治適期(孵化高峰至3齡幼蟲前)施藥。注意選擇高效長效,對天敵影響小的化學農藥。

  (三)馬鈴薯晚疫病防治

  1.發病條件:馬鈴薯晚疫病是馬鈴薯的一種毀滅性病害。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的地塊,或氮肥施用過多,發病較嚴重。溫、濕度適宜時,其病迅速擴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2.癥狀表現:發病葉片,最初在葉尖和葉緣產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暗綠色水漬狀病斑,擴大后變為褐色大型病斑,濕度大時,病健交界處有一圈白色霉層。受害莖部,產生稍凹陷褐色條斑,潮濕時,產生白霉,受害薯塊,產生褐色稍凹陷病斑。

  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薯。②重病田與非茄科蔬菜實行3年以上輪作,春馬鈴薯與番茄地,應間隔300~500米。③加強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肥,增施鉀肥,以增強植株抗病性。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并將其集中燒毀,以減輕發病。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立即噴藥,控制其擴展蔓延。每隔5~7天噴1次,連噴2~3次。常用藥劑有64%的殺毒礬500~75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四)地下害蟲防治

  1.預測預報:認真做好蟲口密度調查工作,掌握成蟲發生盛期,及時組織防治。

  2.農業防治:結合春耕,隨犁拾蟲;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廄肥,減少成蟲產卵;合理灌溉,促使蠐螬向土層深處轉移,避開幼苗最易受害時期。

  3.藥劑處理土壤。50%辛硫磷乳油每畝200~250ml,加水10倍,噴于25~30kg細土上拌勻成毒土,順壟條施,隨即淺鋤,或以同樣用量的毒土撒于種溝或地面,隨即耕翻,或混入廄肥中施用,或結合灌水施入。

  4.藥劑處理種子。可用50%辛硫磷乳油l00ml,兌水2~3kg,拌玉米種40kg,拌后堆悶2~3小時,或用種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種衣劑拌種,對螻蛄、蠐螬、金針蟲的防效均好。使用種衣劑時最好選擇防地下害蟲、兼治玉米絲黑穗病的專用種衣劑。

  5.毒谷誘殺。25%辛硫磷微膠囊劑150~200g拌谷子等餌料5kg左右或辛硫磷乳油50~100g拌餌料3~4kg,撒于種溝中,防治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田間害鼠。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3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分析預測,20xx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發生重于常年,東北、華北地區玉米螟、粘蟲、地下害蟲、大斑病為害重,黃淮海地區玉米螟、棉鈴蟲、二點委夜蛾、褐斑病發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區棉鈴蟲、蚜蟲、葉螨、粘蟲、小斑病發生普遍,預計發生面積10.8億畝次。為做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病蟲害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6%以上。進一步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

  二、防控策略

  針對玉米不同種植區域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害,優先選用抗耐病蟲品種,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突出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節本增效,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區域防控重點

  1.北方春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二、三代黏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

  2.黃淮海夏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棉鈴蟲、二代黏蟲、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銹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螨、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1.玉米螟: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末期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或用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與甲維鹽復配噴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蟲和紅蜘蛛等害蟲。

  2.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虱等苗期害蟲:利用噻蟲嗪、溴氰蟲酰胺等藥劑進行種子處理。

  3.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選用抗病品種。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懸浮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種衣劑進行種子處理。

  4.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岡霉素A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至10葉期用藥防治。與蕓苔素內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發病初期可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結合噴施井岡霉素A等生物農藥,或菌核凈、烯唑醇、代森錳鋅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

  6.玉米蚜蟲:玉米抽雄期,蚜蟲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

  7.玉米葉螨: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螨靈、噻螨酮、克螨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8. 棉鈴蟲: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或卵孵化盛期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

  9. 二點委夜蛾:深耕冬閑田,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藥劑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可采用噴霧、毒餌誘殺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采取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破壞病蟲適生場所,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成蟲誘殺技術。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二代黏蟲、薊馬、灰飛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的發生情況,選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幼蟲;根據中后期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害蟲的發生情況,混噴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后期葉斑病和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推廣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飛防技術,提升中后期防控作業能力。

  (六)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放蜂1.5萬至2萬頭,每畝設置3個至5個釋放點,分兩次統一釋放。不同地區應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提高防效。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4

  香榧栽培歷史悠久,是省主要產區之一,目前全縣香榧種植面積已有800余公頃,產果期的香榧約533。33公頃,其中約100公頃已進入盛果期。防控香榧病蟲危害,促進香榧產量穩產增效,是林業部門的重要職責。為加強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確保我縣香榧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新一輪林長制改革,提升香榧產品質量,根據省林業局《關于印發〈省經濟林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針對香榧病蟲害發生規律,在全面監測的基礎上,篩選應用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為我縣香榧生產安全、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提供綠色防控技術支撐。

  二、總體目標

  針對我縣香榧主要病蟲害,通過試點總結出一套實用性強、科學高效、易于復制的綠色防控實用技術和先進經驗做法,由點到面逐步向全縣輻射。

  三、試點期限

  2021至2023年,試點期3年。

  四、實施地點

  根據前期調查摸底及造林單位意愿,計劃開展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面積580畝,主要分布宏村鎮宏村村和泗溪村。

  五、主要技術措施

  香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主要包括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科學用藥四個方面,根據香榧的生長特性、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現有技術基礎、綜合防治經驗等,針對性采取適宜的防控技術措施。

  (一)生態調控技術

  1、品種選擇:香榧品種繁多,在選擇香榧品種時,必須遵循“適地適樹、適品種”原則,盡量選擇本縣的“花生榧”“和尚榧”“小米榧”等通過省級良種審定的香榧品種。如果需要引進外地的優良品種,要事先對引種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考察,只有引種地和引進地的生態環境相同或相似,引種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2、土肥水管理:幼齡榧樹施肥,除冬施基肥用枯餅加復合肥,另在3—10月施尿素,量少多次,促其快速成長。結果榧樹施肥,每年主要有三次,具體施肥數量視樹齡樹冠而定。每年7—8月進行一次全面撫育,撫育方法為穴撫結合砍撫,將砍撫的雜草蓋于根部,減少夏季水量蒸發。

  3、整形修剪:香榧幼樹偏冠現象嚴重,要注意通過修剪配合拉枝,抹除不定芽萌發的叢生枝,疏除過密枝、病蟲枝,多選留散生或單生的粗壯枝梢;生長勢旺的直立枝摘心促發側枝;枝密處多疏除、有空處多短截促發枝。

  通過上述措施,改造病蟲害發生源頭及孳生環境,人為增強自然控害能力和林木抗病蟲能力。

  (二)理化誘控技術

  1、香榧細小卷蛾是危害香榧的主要害蟲之一,利用香榧細小卷蛾成蟲等其它害蟲具有趨光、趨波、趨色的特性原理,在香榧種植區域采用安裝頻振式殺蟲燈無公害物理防治,達到殺滅害蟲的目的。

  2、香榧莖腐病:一是做保護圈遮蔭;二是加強肥水管理;三是根際覆草。

  3、香榧根腐病:一是挖定植穴時用生石灰進行士壤消毒;二是挖除病株,并噴澆5%—10%硫酸鋼溶液防止蔓延。

  (三)生物防治技術

  保護香榧細小卷蛾的'天敵——血色悅繭蜂,它將卵產入香榧細小卷蛾的卵囊中,孵化后幼蟲以香榧細小卷蛾為食物,達到消滅香榧細小卷蛾的目的。

  (四)科學用藥技術

  當香榧病害流行,蟲害爆發時,優先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優化農藥的輪換使用、交替使用、精準使用;嚴格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定,通過合理用農藥、安全用藥,確保林產品無農藥污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林業局成立由局分管領導任組長,森防站、營林股、試點鄉鎮林業站等人員參加的綠色防控試點小組,編制實施方案,督促、指導造林單位開展試點工作,確保試點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二)開展技術宣傳培訓工作。邀請省市林檢部門和大專院校專家開展現場培訓指導,增強綠色防控技術力量;加強造林單位技術咨詢和培訓工作,提高綠色防控意識和綠色防控技術水平,使農民掌握并自覺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三)加強病蟲監測預報。為準確掌握香榧病蟲發生動態,縣森防部門和基層林業工作站要做好病蟲監測,及時掌握示范區病蟲的發生動態,準確發布病蟲趨勢預報,為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四)積極爭取資金支持。試點經費以試點單位自籌為主,并積極爭取省市專項支持。縣林業局將從年度防治經費中,安排試點經費補助。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5

  油菜是蓮都山區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年種植面積在10120畝,是山區農生活食用的主要油料,也是部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品種老化,土壤缺硼、連作以及山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在種植過程中常遭受病蟲危害,部分防治不及時田塊,危害率達40%~60%,產量下降30%~40%,且品質明顯低下,較大地影響山區油料作物的發展。為了改變山區油菜生產的落后面貌,順利實施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2009年開始我們在黃村鄉山區實施冬油菜輪作夏季甜玉米種植模式,對油菜的病蟲害的發生重點做了調查和防治的實踐,總結了一套適合山區油菜病蟲害的防控措施,現將其介紹如下。

  一、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常見病害,該病主要為害莖稈,引起植株早枯,種子皺癟,出油率低,發病重的抽苔前全株枯死。蓮都油菜主產區一般田塊株發病率10%~20%,嚴重的達80%以上,油菜感病以后,一般較健株減產20%~50%,含油量降低。該病苗期至成熟期都可發病。而以落花后盛發,葉片發病多從莖基部老葉和葉柄開始,先在葉緣產生不規則水漬狀病斑,干燥時裂寄孔,潮濕時長出白色絮毛狀菌絲,全葉腐爛。莖部常由葉柄病斑病蔓延而來,呈水漬狀褐色圓形病斑后變白色,潮濕時病部軟腐,上長白色絮狀菌絲,皮層碎裂如亂麻狀,莖內空,內外生有黑色類狀菌核。油菜菌核病病源是一種真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殘中越冬,是次年初浸染源。常年偏重的原因是:山區3~4月溫度適宜,加上陰雨連綿,發病最盛,凡連作田病害重。主要防治措施:一是抓好輪作,重點實施水旱輪作;二是選擇優良品種,如浙雙72、滬油15、浙雙6號和浙油18等品種有較強的抗病性;三是清溝排漬,降低田間濕度;四是摘除老黃葉和病葉,一般在3月底4月中旬摘除下部的黃葉和病葉,可減少病源,并提高通風透光率,提高油菜產量;五是初花期噴藥防治,可每畝選用25%咪酰胺30~50mL或50%腐霉利80~100g或40%菌核凈100~150g兌水40~50kg噴霧,7~10d后進行二次用藥。

  二、霜霉病和白銹病

  油菜霜霉病和白銹病俗稱龍頭病、龍頭拐,是山區油菜的重要病害。據調查,蓮都山區油菜株發病率為20%~45%,嚴重的達70%以上。植株感病后,種籽粒重減少,含油量降低,嚴重影響油菜產量和質量。霜霉病自苗期開始發病,白銹病多在開花后發生,兩病均為害葉莖、花和莢果,常并發為害同一部位。兩病均為真菌的.藻狀菌霜霉。病菌不耐日光直照,喜高濕,蓮都山區3~4月陰雨連綿雨水多,日照少,5月份油菜田間霜霉病和白銹病并發的“龍頭”普遍嚴重發生。防控措施: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選用良種,如浙雙72、滬油15、浙雙6號和浙油18等品種產量高、品質優、抗性強,在種植時適施硼肥,油菜霜霉病和白銹病可基本得到了控制;二是搞好田問管理,清溝排漬,合理施肥,減少氮肥施用量,適當增施磷、鉀肥,并適時摘除老葉、黃葉和病葉等;三是在早春始病期和抽薹開花期(或病株率達10%以上時)及時用藥噴霧防治,可畝用75%百菌清lOOg或70%代森錳鋅100g或50%托布津200g對水40~50kg噴霧,隔7d再噴第二次。

  三、病毒病和蚜蟲

  為害油菜的蚜蟲在蓮都山區主要有菜縊管蚜和桃蚜,其食性雜,蚜蟲都以成蟲和若蟲在油菜葉片、嫩莖、花莢上,以刺吸式口器插入組織內吸汁液。油菜抽薹開花后,蚜蟲多集中在花梗上危害,常導致花梗發育畸形,形成“焦蠟棒”,影響開花結莢,并使嫩頭枯焦,花色變暗,角果不能正常發育。同時,油菜縊管蚜和桃蚜還是傳播病毒病的媒介,在越夏寄主菜上吸毒后,傳播給十字花科蔬菜后再傳毒給油菜而發病,能多次再浸染,傳病率達100%。一般夏季多雨涼爽,秋季高溫干旱,有利蚜蟲發生和病毒病傳播。在蓮都山區油菜播種后,氣候溫暖,天氣干燥有利蚜蟲發生,常引起嚴重為害,凡早播早栽油菜受害較重,遲播遲栽的受害較輕。防治措施:防治油菜蚜蟲,以藥劑防治為主。在油菜抽薹開花期,當10%的花、蕾上有蚜蟲,平均每蕾有蚜3~5頭時防治。每畝可用10%吡蟲啉20g或3%啶蟲脒乳油40~50mL等對水噴霧防治。

  四、菜粉蝶

  菜粉蝶幼蟲通稱“菜青蟲”,是油菜種植地發生普遍且為害嚴重的害蟲,主要為害十字花科植物,以幼蟲取食油菜葉片,形成孔洞成缺,嚴重時全葉吃光,僅留葉柄。菜青蟲在蓮都區年發生6~7代,世代重疊,以蛹越冬,各代幼蟲從3~8月不間斷為害。其防治措施以藥劑防治三齡前幼蟲為主,可用90%敵百蟲結晶稀釋1000~1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稀釋500~600倍液,或2.5%敵百蟲粉稀釋800倍液,每畝每次用藥液75kg左右,于早上露水干后葉面噴霧。

【病蟲害監測項目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項目實施方案09-25

項目實施方案范本05-27

項目推廣實施方案09-23

項目實施方案范文08-07

項目管理實施方案07-27

項目實施方案模板10-03

管理項目實施方案03-23

項目實施方案(精選20篇)08-01

項目實施方案范文優秀08-29

科研項目實施方案07-29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国产大片一区官网 | 亚洲人成的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在线播放国产熟睡乱子伦 | 一本本道综合久久久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