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集合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孔子的生活方式深入到每一個國人的生活之中。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當然,他是肯定人的現實利益的,此話只是強調了人還應該超越這種狹隘的利益,所以孔子“飯蔬食,飲水,曲耾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這種單純的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了歷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了清貧而高貴的生活方式,它厚重了國人的人格,堅持了國人的氣節。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其一生的感嘆,可這可謂是千年一嘆,此后千年,這被歷代國人奉為自己的`人生參照標準,每個人都將這一標準用來衡量自己人生的境遇,至今依然。總之,孔子的生活方式本是獨特的,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卻漫延了兩千年,滲入了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除此之外,《論語》的精彩之處還比比皆是,如“可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還有孔子那種肯定人受天命支配,有認為人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而開創一番事業,進而天命即生生不息的觀念,至今都是熠熠閃光。總之,《論語》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經典就應常讀,常讀常新。
《論語》讀后感2
翻開《論語》,古人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里埋藏,把我的心靈凈化。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傳統美德中最偉大的一種。的確,從古至今,從聞雷泣墓到哭竹生筍,再從臥冰求鯉到扼虎救父,這一個個孝義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孝順。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意思是:現在所謂的孝,只要養活爹娘就可以了。即使是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若不對父母多一些恭敬和愛戴,那養活爹娘和飼養狗馬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是啊,孝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犬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對待自己的父母。
可如今,許多老人病死街頭,無人理睬;被棄于養老院中,孤獨終老;被迫以撿垃圾為生的事情時有發生,這難道就是孝順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哪里去了呢?
我認為,一種從心底里真正孝順的表現;它不是法律硬要要求的責任,而是每個人從心底里就明白的該負的責任!
《論語》讀后感3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讀后感4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后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后感5
《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記載著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
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的美好描繪,又有做人的知識和道德,這些對我們有極大的啟發。書中還有釋文和故事,就像在讀現代的'故事書,內容豐富多彩,繪畫美麗動人。每個故事都有一個適合它內容的主題,只要你看完了這篇內容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個主題的意思。故事中還有一些好用的好詞好句,還有許多古代著名的人物,比如:孟子、老子、莊子、周處等許多人物。
在這本書中,我仿佛看見了孔子拜師學習,最后成為一位古代遠近聞名的老師的情景。頓時,之前我懷疑孔子不是一位老師的念頭在心里打消了。
讀完《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人要善于觀察周圍事物,去探索它其中的奧秘,不要因為小時候的貪玩而耽誤了學習。就像書里面說的,“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其實并不難,只要你用心去讀,認真去看,仔細寫好,就能把書讀好。
這本書豐富了我的知識和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使我終生受益。
《論語》讀后感6
讀了《論語》這篇著作, 我受用不盡,不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還親密接觸,讓我對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論語》書是對孔子日常生活的舉止與語言方式,還有記載中國史代偉人對孔子的評價與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反應了孔子與別處倆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師傅,狗從α絲鬃雍夢屎醚У牟磺不?的學習精神;他淺虛,自己成了老師,還是求學,對問題都不恥下問;不像我們,遇到獎勵就萬分驕傲,遇到困難就不理不睬。在我練字期間,我在書法班的名譽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驕傲,在學校的作業本上寫得亂七八糟,還差點被批入“差字黑名單”;自從讀了這本著作,我在數學方面的字體大有進步,連老師都對我刮目相看;有一次,還在課堂上公開贊揚我的作業本呢!原來論語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們要向孔子學習,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并向孔子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
《論語》讀后感7
孔子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他被稱為圣人,不僅是古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類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學思想的創始人。為我國的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
宋代的程頤說過這樣一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 論語》 ,未讀時是此的人,讀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我跟許多人都一樣,都沒有仔細讀過《論語》。可是把《論語》仔仔細細的讀一遍,就會發現里面的奧秘,里面的樂趣。
這是一本言行錄,記錄孔子思想的.內容很多,記錄他的形象、外貿的內容比較少,但是讀著讀著一個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躍然紙上了。他是一個謙恭有禮,又循循善誘的師長。他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厄也不退縮。同時,他跟普通人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會為時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爾跟學生們開玩笑。能重新認識孔子,也是我讀《論語》一大意外收獲。
《論語》讀后感8
翻開書本,聞見淡淡的書香,使我耳邊仿佛響起了孔子那孜孜不倦的教導,讓我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主要講孔子與他的`兩位學生的對話。其中為政篇中,“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了而不思考,就沒用了,思考而不學,就會很疑惑。
聯系生活來說就是,有些學生很用功的學,因為總不思考,所以成績提不上去。而另一些學生呢!是很喜歡思考,因為從來不學習,就很疑惑,成績也提不上去。我發現,學習有兩面性,不光要學還得思考,不光學習有兩面性,很多東西都有兩面性,就比如說看書,不光得看,還得理解;人生也有兩面性,一面是好,一面是壞,往往人們在生活好的時候太驕傲,當生活變質時,我們要懂得寬容一點,多理解別人一點。我們每個人的理想都不同,不管貧窮還是富貴,我們都要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才行。
讓我們一起向著夢想前進吧!
《論語》讀后感9
《論語》是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在生活中她像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幼兒園的誦讀課上,漂亮的劉老師帶領我們每天進行晨讀,我現在都能熟練地背誦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段話告訴我們三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其他兩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會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個強的,我們應該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做為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更要提高修養、虛心好學,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做到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帶著這樣的學習態度,我進入了小學,雖然認識的字要比別的同學要多一些,但我從不驕傲,反而虛心向同學們學習,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學習關系,我學習起來勁頭更足了。
老師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我現在年紀還小,不能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從《論語》中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態度與習慣卻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做的。
《論語》讀后感10
最近,我讀了《論語》,當我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時,不由全身一震。我孝敬父母了嗎? 不孝敬父母的人如同狗和馬。
可見孔子是多么痛恨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古時候有“小黃香,能溫席”、包丞為母辭官,近代又有陳毅為母親洗腳的故事。這些感人的故事,這些偉大人物的崇高品德,令我自愧不如。以前我很不注意孝敬父母,放學回家從不跟父母打招呼,動不動就耍脾氣,甚至還對父母大呼小叫。現在想起來真是大錯特錯了。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孝敬父母,從一些生活小事做起,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做到:
1、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2、子女要體貼父母長輩,作子女的`應該懂得要力所能及地多分擔一些家務勞動,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有時身體不適,作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
3、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先向父母問號,吃飯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
4、小學生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學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間問安,幫他們做一些點煙遞茶的小事,給他們講一些校園里的所見所聞,吃飯時,先扶他們入座,恭恭敬敬地遞上碗筷。
《論語》讀后感11
學期,我們學校新加了一門課程——經典教育。我們五年級學習的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論語》中有很多知識,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對學會的知識,要按時去溫習它,這不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嗎?"是啊,對于學過的知識,我們只要經常去復習,就能夠更加深刻記住所學的內容,對學過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從而可以學以致用。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有沒有盡力?與朋友交往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復習?"
這句話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只要我每天都按照這三點來反思自己的行為,我相信,我就可以改掉生活中、學習中的一些小毛病,讓自己在不斷的反思中的到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改掉一些壞習慣。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論語》,以及其他的經典著作,在經典閱讀中茁壯成長。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這本書有道德、仁愛、孝道、教育等多種思想,其中主要思想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個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師,向他好的方面學習,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應該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在生活中,我要謙虛,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要向他的優點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的跳繩跳得好,琴彈得好,但是膽子小,不敢上臺朗誦,應該向膽子大的同學學習,及時改掉自己的.缺點。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后,不亦說乎?”這句活的意思是:學了之后,要反復的再看,復習,這不是件高興的事嗎?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應該是這樣。背英語、語文的詞時,要每天鞏固,才不會忘記。記得有一次,老師布置的單詞我第一天就背會了,可是過了一星期后老師聽寫,二十個單詞只有五六個能記住,其它全忘了。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件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論語》讀后感1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了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干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辟,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涂。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說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后感14
一則童話猶如一幅畫卷,賞心悅目;一個故事猶如一汪清泉,澄凈人心;一本好書柔如一陣清風,放飛思緒;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在傳弟子編嗊二成,是一本為語錄體的書。還有許多的名詞出自這里。比如說:溫故而知新?、欲速則不達、文質彬彬等……
讀完這本書,我領會到了許多小人和君子之間的差別,書中寫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還有許多關于仁的道理: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見仁,智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還告訴我們許多生活上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并且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學習的道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不思則殆,思而不學則罔。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論語這本書,記錄了太多太多的`做人的道理,我還要繼續努力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這本書非常棒,也希望朋友們也讀一讀這一本精彩、充滿知識的書,多從書中繼續點知識的營養。提高自己,完善自我。
《論語》讀后感15
論語,一篇充滿貴族氣息的文章。今天我們看的時候,似乎孔子那張智慧的臉就出現在我們面前。宋朝開國宰相趙曾說,《論語》有一半是認識世界的。可見《論語》對修身治國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書上說,孔子。一個兩千多年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言行舉止,在今天仍然是那么的先進恰當。為什么想象《論語》已經通知中國近21個世紀?
真理不是爭論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孔子的徒弟綜合孔子的話,寫了這篇文章。他說的不僅是做人的道理,人生的道理,生存的哲學,還有學習的好處,如何學習。
我喜歡一句話: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就是知道。無論你做什么,都要做到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在我們現在的社會,你連這句話都做不到!
孔子,一位才華橫溢的學者,如今已成歷史,但孔子依然活在我心中!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教案02-11
讀《論語》01-31
論語介紹10-11
論語的讀后感01-03
(精選)《論語》讀后感11-05
《論語》讀后感07-15
《論語》讀后感[經典]08-07
論語讀后感【經典】10-29
《論語》 讀后感02-19
論語讀后感06-13